软文化拽动硬发展长泰打制响当当的文化“名片”小记

赏金猎人
2012-10-11 13:04:18

  汩汩龙津水,流淌千万年。建县于公元955年的长泰县,曾在科举时代出过漳州府唯一的状元。如何传承千年古文化 如何古为今用,以文化助推经济发展

  打制“千年古县、状元故里”的“名片”——此乃长泰县的破题之举。

  长泰县枋洋镇科山村,这里就是状元林震的故乡。“我们这个村呀,藏在深山里,一无交通优势,二无工业支撑,但是,村里也很少有人出外打工挣钱。”村支书王柏林笑称科山村有“三无”。

  看似矛盾的背后,却是科山村人打得“啪啪响”的算盘——依托“状元文化元素”,该村投入120多万元修建状元文化园、修复状元读书处、状元井等古迹。借着“状元故里”的名气,该镇引进漳州盛林园花卉基地、格林美提子采摘园、状元蜜桔园、中华倒刺鲃养殖基地等旅游资源,一把火烧热了科山村的文化旅游观光产业。

  山水间的“无形生产线”

  “咯咯咯、咯咯咯。”吃罢午饭,“90后”村姑郑海燕拿起食槽,走到葡萄架下喂鸡。养鸡、种菜、照料提子园,遇到旅游旺季,还充当导游,带着游客“夜访古村落”……她说,“我们家就住在后坊村。去年回乡时,听说村里的提子园在招人,我就过来了。”她的选择,村里亲朋一致认可。

  “你看看我们村,山好水好!就这一溜过去,提子园、桃花岛、古琴坊……处处都是景,处处都很美。不出家门就有工作做,收入还不比城里低,这样的美事哪里找 ”村民们的说法,得到了龙人古琴文化公司总裁谢建东先生的响应。2010年,这位斫琴名家掷下12亿元,在长泰马洋溪后坊村的鲤鱼山下,投建龙人古琴文化村,他还为文化村勾勒了一个宏伟的蓝图——打造一个集古琴与琴弦研究、古琴培训、古琴文化推广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实现年产值超20亿元的产业规模。

  古湖生态城、天柱山旅游综合体、泛华博览园、中华汉文苑……将山水文化与工业产业融合,把“田园风光、生态之城”建设与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生态旅游业相融和,长泰县在山水间构建了一条“无形的生产线”。与此同时,伴随着“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推进,一批批文化旅游品牌应运而生,这条“生产线”产出了效益,产出了名气。仅去年一年,该县的旅游收入达3.5亿元以上,由文化产业助推的生态旅游已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工业区搞起“文化之旅”

  “创新玉文化、温润天下家”。在这块苍遒有力的匾额下,从业18年的泥塑师张正卫,正端坐在工作台前,灵活地转动着雕刻刀,在他的手底,一头栩栩如生的“现代牛”已初具雏形。“光靠玉石工艺品生产这一项,今年公司产值要破10亿元,一点也不成问题。”一旁的公司负责人董域笑道。

  从水头工厂到长泰车间,从加工玉石建材到生产玉石工艺品,董域称这场变革是“华丽的转型”,而这个转型,亦是长泰县探索“文化+工业”的缩影。

  文化软实力,发展硬支撑。近年来,借助着已有的工业基础,长泰县在工业区里打出了文化“组合拳”—— 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旅游……一招一式间,“打”下了文化、生产、销售、旅游、观光等要素资源,“打”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也“打”出了一大批有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企业,大大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张韶宇 陈金荣 刘伟敏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