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杀死了明朝神算刘伯温?朱元璋还是胡惟庸?

北边之北
2016-06-10 17:31:13

是谁杀死了明朝神算刘伯温?朱元璋,还是胡惟庸?

1.

洪武三年,大明创教祖师爷朱元璋问了刘伯温一个并不温和的问题。

“我想提拔杨宪当宰相,基,你怎么看?”

杨宪,朱元璋情报领域的干将,这些年揭发检举了不少的人,论功劳,也该安排点上台面的职位了。

刘伯温想了一下答道:“杨宪这个人有宰相的才华,却没有宰相的器量,宰相这么重要的工作,一定要一碗水端平,我看杨宪不是这样的人。”

朱元璋点点头,事实上,这是一个测试,因为他听说了,刘伯温跟杨宪最近走得很近。

“那你觉得汪广洋呢?”

汪广洋,朱元璋创业团队骨干,朱元璋称之为明朝张良。

这算是重量级人物了,可是刘伯温的眼里,他有一个重大的缺陷。刘伯温认为汪广洋的名字虽然又广又洋的,但肚里绝对撑不了船。

提名两个,都被否决了,朱元璋想了一下,又说了一个人的名字:“胡惟庸怎么样?”

论起来,胡惟庸的资历最浅,但有时候,提拔点年轻干部,对老同志也是一个五十度的鞭策嘛。

结果,刘伯温一点也不体贴朱总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心思,答道:这是头拉车的好牛,就只怕它力气太大,把车都给顶翻了。

得,朱元璋三大备选人物都没有入刘伯温的法眼,连朱元璋都不禁嘲笑了,“看来,我的宰相只有老刘你来干了。”

刘伯温还真不客气,“我这个人疾恶如仇,又不耐烦管这种繁杂的事情,干了只怕辜负陛下。天下这么大,总该有人才的,朱总你别急,慢慢找哈。”

说吧,刘伯温走了,挥一挥手袖,留下懵逼的朱元璋。

什么意思?!你疾恶如仇还是缺点了,我疾你一脸唾沫你信不信?你还不耐烦宰相工作?你有多大牌啊!还让我慢慢找?我多快好省,加快步伐,建设有朱家特色的帝国主义的梦想还要不要实现了。

刘伯温是一个聪明人,也是一个谨慎的人,大概是这一次要告老还乡,不准备侍候朱元璋,所以难得放开胸怀,吐露心声。可吐露归吐露,你吐三位同行的槽干什么?

是谁杀死了明朝神算刘伯温?朱元璋,还是胡惟庸?

2.

过了几十年,又有人提出了一个类似的问题。

提问的人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被@的人是明朝第一才子解缙。

朱棣列了一个名单,请解缙点评一下大明帝国的这些大臣们。

解缙也不客气,一点评就止不住。

吏部尚书蹇义,嗯,这个人老成是老成,就是没有什么决断力。

户部尚书夏原吉,人品不错,也有气量,就是他身边小人太多了。

兵部尚书刘俊,才能是有的,但就是不知道义字怎么写。

刑部尚书郑赐,他算是个君子,可就是一个混日子的,没啥本事。

礼部郎中李至刚,哦,他是有点才华,但喜欢拍马屁。对了,还有李至刚的领导宋礼管理太严苛,搞得部下意见很大。

宋礼同志可能给朱棣送礼了,所以不在这次考核范围之内。没关系,做为头条问答版块第一答题小能手,超范围答题那是张口就来。这不,宋礼同志就不幸躺口枪了。

请恕后面不一一贴出,反正六部的一二把手都评论了一遍。总而言之这朝中没啥人才,全是半桶水,带病上岗的。

是谁杀死了明朝神算刘伯温?朱元璋,还是胡惟庸?

3.

事实上,还有专门以点评他人为人生主业的。比如三国非著名人士许劭。

这位仁兄可谓是个奇葩了,祖上也是高干家庭,跟袁绍一样,家里盛产三公这种人瑞。可是,有这么好的基础不去做官,偏偏喜欢评头论足。而且职业化,规律化,每月初一搞一个点评出来,好像弄了一个琅琊榜似的。人家做榜单,好坏是为了接点广告混口饭吃,他好像纯粹是出了兴趣。

或者是出于风头。

因为点评到位,名气外传,虽然不当官,但大家提起许劭都特别尊敬,认为是业内的权威大佬。袁绍辞职回家,一路上喝酒撸串,放浪形骸,可到了许劭的地界,立马变身四有五好青年。

原因就是怕下个月,许劭的点评变成:袁绍轻浮,辱没家门。

当时的人对许劭是既渴望又害怕,想请他点评一下,又怕他乱点评。比如曹操。

曹操请许劭点评,许大编还有点大牌意识,不想点评,老曹上了一点手段,得到一个“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的十字真经。曹操大笑而去,去治自己的世界,乱别人的天下去了。

许劭这么厉害,想必是三国的重要人物吧。

结果不是,三国人才辈出,如过江之鲫,就算二三线的,也声名显赫一时。吕布至少杀了董卓,睡了貂蝉,董卓至少乱了两京,睡了公主;张飞至少喝断了当阳桥,睡了主公。

许劭呢?除了他的月旦评,什么都不是,在陶谦那里,干不了两天,最后投奔了一个三十三线的扬州刺史刘繇。连这里也没有干长,后面逃到豫章,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三国这么空前的舞台,他却把自己的才华浪费在点评他人身上,在评头论足中,在别人的光环里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这无疑是一个失败的决择。

那么,至少他还有月旦评啊。

嗨,就是这个三国第一榜单也不是什么优质资产。

好点评他人的许劭避免不了被他人点评。

诸葛亮说,许劭这个人,点评点评人物还可以,但要让他来培育人才,还是省省力气吧。

元代名儒郝经的评价还是比较到位的:处士尽矣,汉已亡矣,劭犹硁硁以吻颊为能,揭揭焉为月旦评,奔走夺命,幸而获免,岂尚德之士哉。

汉朝都要亡了,许劭还在这里耍嘴皮子,玩什么人物周刊,他保住一条命就不错了。

是的,三国这么好的舞台,人人都在寻找机会,做一份事业。而许劭生生玩成了舌尖上的三国。

不过,许劭还是幸运的,毕竟他最后没被收拾。原因之一,许劭还是明白的。他知道什么人该评,什么人不该评。比如,曹操,他原本是打死也不敢评的,因为他早就看穿了曹操是一个奸臣嘛。被逼得没办法,才拐了一个弯,骗过了曹操。

而上面两位仁兄就没许劭这么好运了。

是谁杀死了明朝神算刘伯温?朱元璋,还是胡惟庸?

4.

永乐八年,专注呛声老板跟同事十余年的解缙终于倒霉了,被朱棣抓到了诏狱,一呆就是五年。其实也没多大事,就是顶撞领导嘛。领导气消了,再有两三个同事说点好话,也不是不可以出来。但没有。

大家都被解缙真诚点评过了,不是缺德就是缺才,大家正忙于自我批评自我改进,那里有资格去替解缙开解呢?

五年后的冬天,解缙被活埋在锦衣卫诏狱外的一个浅坑里。

解缙倒霉,根还在朱棣身上,至少同事们只是做了一个合格的围观者。而刘伯温的死就要拜友商所赐了。

刘知温真诚点评三大臣,朱元璋点头称是,但这三人一个不漏按顺序提拔到中书省当宰相。前两个杨宪跟汪广洋比较倒霉,没干多久,就被朱元璋踢了下来。

只有力气大能拉车的胡惟庸留了下来。

胡惟庸当然记得老刘对他的评价。

我是牛是吗?我会顶翻车是吗?行,我先把你顶翻!

很快,在老家退休养老的刘伯温收到消息。京中有人参了一本,说他在老家不安份,占有王气之地。

以刘伯温的风水知识,完全有可能,刘伯温就曾经替朱元璋改过南京的风水。但拥有犯罪工具是否就是犯罪的证据呢?

朱元璋认为是。

刘伯温知道摊上大事了。自己再呆在老家,只能等着胡惟庸给自己打小报告,于是,他做一个决定,马上到南京呆着。

老朱不是对我不放心吗?我现在就来南京呆着。在您的眼皮底下,这下您老该放心了吧。

事实上,刘伯温还是低估了对手,对政敌来说,只有一种人才是安全的:死人。

到了南京,刘伯温得了病,普通感冒,二粒白加黑的事。可是,胡惟庸来看他了,还带来了朱元璋指派的医生,给他开了药。

吃下去,普通流感变禽流感,没两天,就挂了。

朱元璋说是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胡惟庸怎么说呢?不知道,因为胡惟庸不是最后的胜利者,他没有对历史进行盖棺定论的权利。

不过,得罪了胡惟庸却是原因之一。

是谁杀死了明朝神算刘伯温?朱元璋,还是胡惟庸?

5.

历史是今天的镜子,历史是怎么样,现在就是怎么样。

今天,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喜欢点评的人。

什么你今天又胖了……

拜托,我胖又不是吃你们家粮食长的,管你什么事?

什么你怎么买这么贵的东西,太不懂持家了……

拜托,又不是让你掏钱,你管我啊。

什么你这件衣服是A货吧……

行了,就你火眼真睛,A不A有你什么事,又没有让让你A钱。

什么谁家的女儿又换男朋友……

换了咋地,又不是换了你家老公,恋爱自由懂不懂?就你们家的撞到猪上了,还当宝贝舍不得扔才叫贞操烈妇是吧。

……

不要评头论足,实在忍不住,跟脑洞老师学,评评历史人物,反正他们又不会从棺材里爬出来找我们麻烦。当然,要找远一点的史啊,近一点的史H点太密集,容易踩上雷子。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