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印度是怎么一步步变成英帝国的大庄园的

无限猴子
2016-08-25 18:08:34

文:赵老实

1786年2月,查尔斯·康华理爵士终于同意踏上印度这片由英国东印度公司拓展的土地。在此之前,他作为美国独立战争的总指挥官在约克镇之围的战役中失败,并带着“交换战俘”的身份回到英国。这是他人生最重大的失败,也是政治上的污点。不过威廉·庇特的政府并没有放弃他,而是很快与他联系,希望接替沃伦·黑斯廷斯接任英属印度总督和英军总司令的职位。

18世纪的印度是怎么一步步变成英帝国的大庄园的

【Surrender of Cornwallis at Yorktown, François Godefroy in 1784?】

康华理的任务

英国东印度公司刚在与印度南部迈索尔王国的战役中失败,这个战局使英国在印度的影响力遭受很大的影响,一些左右不定的土邦未必与迈索尔王赫德尔·阿里抱着同样独立的念头,可是谁也不会介意趁这个机会搞个“趁火打劫”或者“讨价还价”。

18世纪的印度是怎么一步步变成英帝国的大庄园的

【East India House, London, painted by Thomas Malton in c.1800】

何况印度最重要的问题还有腐败和税收。

自从罗伯特·克莱武赢得了普拉西战役,从莫卧儿皇帝那儿取得了“迪万尼”(Diwani)的称号,正式接管了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的收税权,而原来各省的纳瓦布(王公)既没了军队,也不掌握税收,成了拿英国人年金的傀儡。东印度公司从一家海盗公司、贸易公司变成了一个有强大军队、广阔领土和巨大财富的国中之国。

18世纪的印度是怎么一步步变成英帝国的大庄园的

【the battle of Plassey】

当拥有了这一切之后,英国东印度公司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和腐败问题越发凸显出来。普通职员利用公务之便,经营自己的私人贸易;公司高层收受贿赂、尸位素餐。克莱武不仅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甚至于1765年与公司的其他职员签订了合同,合伙经营私人的内部贸易。

克莱武本人,在普拉西战役中一举成名之前,原本只是一个低级军官,而今竟然成为印度人的“太上皇”,大发战争横财。英国政论家麦考莱说:“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没有一个英国人从一无所有,能在34岁拥有这样多的财富”。

18世纪的印度是怎么一步步变成英帝国的大庄园的

【罗伯特·克莱武:英帝国的英雄,殖民地的强盗】

作为一个纯粹的武将,“罗伯特·克莱武勋爵曾经为国家做出了伟大的功劳和贡献”,可他创造的那种“东印度公司——印度纳瓦布”的双重管理体制运转得并不好。公司并不直接管理土地税收,而是通过印度本地的税吏征收税款。那些税吏以公司的代理人自居,只想着怎么压榨土地和农民。1770年印度大灾,孟加拉等三个省饿死三分之一的人口,而次年的净税收居然超过了1786年的水平,可见盘剥之烈。

可是这种以破坏土地增殖为代价的方式必然难以为继。孟加拉的破产、公司职员的贪污和公司的亏空让英国议会大为光火。1773年,议会通过“改善管理东印度公司事务条例法案”,授权东印度公司治理印度,设总督和委员会总管该公司在印度的全部领地,并在印度设立最高法院,希望通过直接管理的方式改善印度的治理情况。次年,原任孟加拉总督的沃伦·黑斯廷斯成为了印度第一任总督。

18世纪的印度是怎么一步步变成英帝国的大庄园的

【沃伦·黑斯廷斯,第一任印度总督】

黑斯廷斯被寄予厚望,他从18岁受雇于东印度公司至1785年卸任总督离开印度,有35年是在印度工作的,对殖民地事务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同时又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可是,公司对印度领地“抽血”的初衷没有改变,要求黑斯廷斯在他的任期内尽可能地增加田赋,获取资金,也决定了黑斯廷斯任上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于克莱武一样,黑斯廷斯对印度的土地制度也不甚了解。在印度,土地属于柴明达尔(地主)私有,而国家只有权获得土地税;柴明达尔把土地租给莱特(农民)耕种,向他们征收地租,莱特持有的土地可以世代相传的。无论是克莱武还是黑斯廷斯,都采用了短期的拍卖田赋承包的方式来收取田赋,将处于整个税收链条的中间环节——柴明达尔弃之一旁。由于拍卖竞价过高,对土地产出的赋税估计过高,不管谁承包,有什么样严酷的方式压榨赋税都要破产,这样既造成了印度乡村的混乱,也导致了田赋征收不力。

而英国委派康华理的任务,就是整顿和收税。

康华理改革

“带着抵触的心理和悲伤的情绪”,康华理踏上了印度的土地,此去任重道远。

18世纪的印度是怎么一步步变成英帝国的大庄园的

【本文的主角:查尔斯·康华理勋爵】

在此前的1784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庇特的印度法”,使得东印度公司的管理权收归英王。在公司董事会写给康华理的信中明确指示:“要避免财政亏空,最可行的办法是实行一种永久性的土地税,土地税按照合理的原则加以估定,为了准时缴纳土地税,世袭土地所有权可能是最好的而且是唯一必要的保证。……在一切可能实行的情况下,税务整理应当以柴明达尔为合作对象。”

康华理对印度事务十分陌生,可他是一个勤勉的政府公务员。在写给儿子的信中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你要利用每个机会给写信,要写得比我写给你的长,因为我每天的工作量比你在学校一个学期的学业还多,连一个假期都没有。他到达印度的第一项工作是整顿公司职员的腐败问题。他和公司董事们商议增加了税收人员的工资,一个最低职务职员的年薪也有500英镑,同时禁止了私人贸易。

同时他还试图改革军队,将东印度公司的欧洲雇佣军、印度本地军队和英王的军队合并起来,逐步减少雇佣军的比例。可是这项改革受到了公司军官的阻挠而收效甚微。

正当康华理开始着手公司交给他最重要的那项任务——土地赋税改革的时候,第三次迈索尔战争爆发了。

迈索尔是印度南部的强邦,在首领黑德尔和继任者提普的带领下,给东印度公司的统治带来极大的威胁。第二次迈索尔战争中,连担任最高指挥官的马修斯准将也被迈索尔人俘获,双方签订了《曼加洛尔条约》。根据《庇特的印度法》,东印度公司除了纯自卫的目的外,不容许采取战争和征服的政策,这当然是因为相比起广大的印度领土,区区几千英军根本力有未逮。可是康华理到任之后认识到,严格遵守自卫原则是不可能的,从“七年战争”开始的欧洲风云变换的争霸局势必直接触发殖民地的争夺,“必须在尚未预先争取到得力同盟军帮助的情况下而发动一场战争”,而同法国人联合的迈索尔人正是目标所在。

1789年12月,借着迈索尔人攻击东印度公司“老朋友”特拉凡特尔之机,英国联合其他印度土邦向迈索尔宣战,开始第三次迈索尔战争。这场仗由1790年打到1792年,由康华理亲自指挥,几乎让迈索尔人全军覆没。康华理终于没有重蹈他在美国殖民地的覆辙,也因此获封康华理侯爵。

18世纪的印度是怎么一步步变成英帝国的大庄园的

【战争的结果:康华理将提普苏丹的儿子扣为人质】

结束了战争,康华理回过头来开展土地税改革。根据公司董事会的意见和对土地实际调查的结果,开始在整个孟加拉地区采用一种全新土地赋税征收办法:改变了原本承租制一年或几年拍卖一次承包权的办法,将土地持有权延长至永久;并重新承认了柴明达尔作为包税地主的身份,给予法律保护。柴明达尔可以将土地交给莱特耕种,向莱特收取地租,然后按时将实际地租的十分之九作为赋税交给东印度公司,征收比例之高令人咋舌。1791年11月政府公布的孟加拉、比哈尔、奥利萨三个地区当年田赋总额为2,680,000英镑,近两倍于公司取得孟加拉迪万尼第一年所增收的数额。因为效果显著,公司非常满意,这项办法被称为《固定赋额法》推广开来,并和康华理为保障这个办法配套的司法、行政体系共同组成了《康华理法》。

《康华理法》是英国政府和东印度公司调整殖民政策的产物,初衷是把印度当成英国的一座大庄园,尽可能地压榨出最大的财富,但在方式上尊重了印度的传统,被后世称为“英国在统治印度150年内最有效地保护印度人经济福利的法令”。从1793年以来,孟加拉再也没有发生大量死亡的饥荒。固定征收的田赋使得莱特们可以安心开垦耕种土地,柴明达尔也不再害怕土地使用权被无端剥夺,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政府更可以每年坐享稳定增加的殖民地土地收入。最重要的是,这个土地赋税制度(正如康华理所说),“使得印度的土地所有者从自身利益着想非投靠我们不行。谁能够得到土地,安然享用大宗进款,谁就不会发生改变现状的念头”,结成了英国殖民者和印度大地主之间共同压榨土地和农民的同盟。

在完成这项工作以后,康华理离开印度,之后他转战爱尔兰解决英属爱尔兰的独立运动,后赴欧陆作为全权代表与约瑟夫·拿破仑签订《亚眠协定》,暂时结束了英国干预法国大革命的行动。令康华理料想不到的是,1805年7月,他再次被指派为印度总督,并于同年病逝和安葬在瓦拉纳西地区的加济布尔。康华理一生奔波于北美、印度、欧陆,作为那个时代英国也许是最重要也是最能干的殖民地官员履行着一个新兴帝国扩张的使命。也许是因其任内勤勉工作对印度客观上的“保护”,他那可以远眺恒河的庞大陵墓至今仍由印度政府负责打理。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