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朱元璋称为张良的刘伯温 最终结局远不如张良逍遥自在

王小麦
2017-02-09 22:30:21

作者:李金钖

元末明初这个时间段,名气最大的可能是朱元璋,排在第二的一定是刘伯温。关于刘伯温的传说实在是太多了,传奇演义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其本人的机智、睿智、明智各个方面都有无数挖掘的可能性。

可是如此机敏一人,为何只封为伯爵,人生的结局也是颇为悲惨呢?

1、知道的太多

刘伯温,姓刘,名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

其本人的种种逆天表现暂且不谈,反正朱元璋只尊称他为“老先生”,而不肯直呼姓名,甚至大赞“吾子房也”!子房是谁?张良是也,善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说白了,张良和刘伯温的能力在于战略规划。但为什么张良在民间没有后者那般的名气呢?因为刘基还精通天文地理。

我们对比“多智近妖”的诸葛亮,发现也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的大师。有这方面的才能,旁人就好挖掘和演绎。在那个年代,谁高举无神论的招牌不被当成异族处理了才怪呢。

而刘基的才能恰好符合当时的三观,上至朱元璋下至普通兵士,对卜卦、推命一类的象纬之学深信不疑。

况且,刘伯温深谙厚黑,红巾军最高领袖韩林儿之所以败亡,就是在刘的运作下促使朱元璋痛下杀手。

既精通象纬之学,又深晓厚黑之义,这种人在多疑的朱元璋心里不提防才见鬼了呢。

刘伯温的悲剧正是源于有这样的才能。

2、资历不强

很多人说朱元璋小心眼,刘基的功劳只被封为诚意伯,工资才240石,是伯爵最低。

别忘了当时还有一种补偿:浙江青田不加赋税。

青田是刘伯温的老家,这在税赋较重的浙江传为一桩美谈。之后的刘伯温也有机会,史书上云:“追赠基祖、父皆永嘉郡公。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

能够一统天下的朱元璋一定要能收拢人心、奖罚分明,不要依靠表象纯把人往龌龊方面猜想。

再说爵位,共分为五等。明朝开国25公,79侯大部分是追封已故之人,还在世的受奖赏者并不多。其中在公爵中只有李善长是唯一健在的文官身份。

随后是以刘伯温、汪广洋为首的12位名臣伯爵。

公、侯两爵位的共同点都是很早就跟随朱元璋起事,鞍前马后是奠基之人;而且出生地大都在淮水流域,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

单说李善长,这位仁兄在造反之前是淮西的富商,本来衣食无忧,却主动奔投朱元璋。拿出数万钱财资助部队,十几年来一直为朱元璋管理军需粮草,如果说刘基是张良,那李善长就是萧何。

几千年前的刘邦好像也是把萧何当成文官第一吧?

况且李、刘二人有很深的矛盾。

3、先惹李善长

刘基是御史言官之首,专门负责检举揭发不法行为。这人条条框框观念还甚重,眼里容不得沙子,大众官僚不恨他才怪呢。

一次,李善长的亲信李彬因犯罪撞进了刘基手里,李善长出面求情却不行。刘基迅速把事情捅到了朱元璋那里,当时正逢大旱求雨,李彬直接被砍了祭雨。

这下彻底惹恼了李善长,而且人砍了雨也没下。抓住机会的李善长马上拿祭雨杀人之事做文章,平时怨恨刘伯温的人群起而攻之,刘伯温的人缘可见一斑。

朱元璋是明白人,并没有为难刘基。可封赏最根本的目的是安抚众人情绪。试问一句:这样的人缘奖赏高了能服众吗?

4、再惹朱元璋

刘伯温当然不是善茬,因大旱求雨惹恼皇帝的他找个理由回家躲风头去了。

人虽然走了,事却没完。他指使别人暗中准备,终于一击干掉了李善长。临近下台的李宰相看到自己不行了,马上选择了老乡胡惟庸作为继任者。

李刘二人的斗争其实是淮西和浙东两大文官集团的冲突。但皇帝是淮西人,乡土感情又浓重,浙东集团天然不占优势。

李善长被罢相前后,朱元璋找来刘伯温询问宰相的继任者。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被刘否掉了,朱元璋有点意味深长地问:“难不成只能由先生你当宰相喽?”

聪明一世的刘伯温此刻大脑短路,张口就说:“臣嫉恶如仇又不爱麻烦,还是明主自己挑选吧。”换个意思是我当然能当,只是看不惯朝廷这帮人,皇上您还是换个人吧。

你刘伯温看不惯的这帮人,最大的头是我朱元璋!而且除了你谁都不配当宰相,好像大明缺了刘伯温就玩不转了。既然不能谈,那就不要谈了。

5、被胡惟庸干掉

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次年就被赐回家养老。不过在家他也不安静,朱元璋经常写信请教天象的问题。

作为李善长的继任者,胡惟庸不干掉刘伯温实在是说不过去。

在温州和处州的间隙,有一个叫茗洋的地方聚集盐贩和强盗。刘伯温请求在那里设立巡检司加以防范。可是他让自己的儿子直接上奏,没经过正常程序。

这让心有敌意的胡惟庸感到气愤,于是向皇帝报告刘伯温夜察天象,发现茗洋是个有王气的地方,他想用来做自己的墓地,以利后代。这种做法在古代属于谋反是要杀头的。朱元璋下令彻查此事。

不久,被胡惟庸派下去的人员回来报告事情属实,茗洋当地百姓不肯迁出,刘伯温想借朝廷之力,设巡检司以驱。

这明显是个陷害的情节,可惜刘伯温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发现王气之地在皇帝眼里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况且刘伯温厚黑还瞧不起人,找个好地方当墓地也不是做不出来。

心急如焚的朱元璋暴跳如雷,即刻下旨夺了刘伯温的俸禄。得到消息的刘基马上前往南京当面谢罪。可朱元璋正在气头上,不肯召见。

而且人缘非常差的刘伯温根本找不到人为自己说话,最后无奈,便以待罪之身居住在京城。

没过多久,刘基病倒了。当上宰相的胡惟庸假传圣旨,指派御医前来问诊。据说吃了御医给的汤药后,刘伯温腹中长了一个拳头大的石头,不久便撒手人寰。

直到胡惟庸案发,才出现胡毒杀刘的传闻。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