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新垵村有个华侨生产队 当年种田却比不上他人

阿秋秋
2013-01-05 09:12:37

  蜕变———

  搞副业卖变色兔

  村民邱大昕告诉记者,后来, “大跃进”时期全民皆农,包括华侨在内的居民都要转换成为农民,“侨属、工人、干部这些人不会做农活,其他村民怕我们拖后腿,因此把我们组建成一个华侨生产队”。

  漂洋过海的家书。记者 邱雅萍 摄

  华侨队成立后,队长邱再生认为华侨队应该跟普通的生产队有所区别,就带领大家打造了一个罗马式大门,并且在上面标上“第23队华侨生产队”。除了设立大门外,队员们还根据本队地形,创新性绘制了一张农耕分布图张贴在公告栏上,谁家的责任田有几亩几分都能一目了然。

  尽管前期准备工作充足,一样都是早出晚归,但他们的收成却远远落后于其他生产队。华侨队队员只好做起副业,开始养兔养羊。“有一次,兔子长癣了,我们就找来松子油给它涂擦,发现兔子不仅好了,毛色还变了。于是,大家就将兔子‘变色’,这种变色兔在市场上广受欢迎。”邱大昕说,队员文化水平比较高,脑袋也比较活,做起副业得心应手。

  开展副业给队员们带来了高收入,全队总收入在全村名列前茅。“在那个年代能买辆自行车很拉风,一辆360元钱的自行车相当于现在的宝马、奔驰。”村民邱伟科骄傲地说,当时华侨队里就有10辆自行车。

  现状———

  年轻人不知华侨队

  “人民公社”制度取消后,华侨队也由“第23队华侨生产队”转变成现在的第九村民小组。至今,村里许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还有个华侨生产队。

  邱大昕告诉记者,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华侨生产队的人数一直保持在260人左右。经过历史变迁,目前,华侨队跟其他村民小组已无区别,当年的繁华景象不复存在。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