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张地族谱》:深山村民原来竟是张九龄后人

伍拾范儿
2013-01-29 16:52:18

  “后倚麒顶山、前瞻马子栋、左邻凌云角、右依八仙崖”,坐落在海拔超过800米的丹霞群峰——八仙崖脚下脚下的张地村,不过是泰宁县大龙乡的一个深山小村。

族谱守护人张细生和第三修《张氏族谱》
族谱守护人张细生和第三修《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第一页记载张九龄生平
《张氏族谱》第一页记载张九龄生平 透过枝叶藏棺依稀可见
透过枝叶藏棺依稀可见

  然而一部老族谱,揭秘僻远山村竟是名相张九龄后人所居地;一部老族谱,记载张氏一族1300余年的世系繁衍轨迹……

  张氏族谱:张地人为张九龄后裔

  偶然听说大龙乡张地村有一宝,于1月12日乘车颠簸60余公里路来到了藏于深山的张地村。在守护人张细生的家里,我们见到了《张氏族谱》的真容。族谱装在一个杉木做的抽式盒子里,盒面“张氏族谱”字样斑驳。老张小心翼翼地把三本纸面比a4纸略大的族谱册取出,一一细细摆开。

  族谱由黄宣纸制作,每本约一元硬币的厚度。封面左上角红边黑字上书“张氏族谱”四字。翻开第一页,“清河张氏世代源流世系”字样之侧,“第一世九龄公”六字赫然在目。

  “九龄公,字子寿。生于唐高宗调露元年己卯岁六月十二日午时。登唐开元癸丑科进士,历官翰林崇文馆学士,官至宰相。肃宗丁酉至德元年春,皇上遣中使祭,奉公为曲江伯,谥文献,赠司空。公肇自河南光州固始县邑,播迁广东韶州府曲江县即古邵阳始兴县。公殁于开元廿八年庚辰申时,享寿六十有二。葬广东州府曲江县城北,建祠于城南,至今祠墓俱存。”

  按照族谱所示,这张地村应是唐朝宰相张九龄的后人。在对张九龄生平介绍中,与史料大致相符,其中对其生殁年、籍贯等的记载,也很详实细致。

  唯一的出入在于,张九龄在《源夫人墓志》中著名“范阳张九龄”,与其同朝为官的徐安贞所撰《张九龄阴堂志铭》亦写道: “公姓张氏,讳九龄,其先范阳人”,可见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市,当为其先祖郡望地。而《张氏族谱》称“公肇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固始”即今固始县,位于河南东南,两地相距甚远。

  曾任过村主任的张传林不赞同,他说族谱是祖上一辈一辈传承下来的,不可能弄错。此处是否误载,不得其解。

  据张传林说,张地村有110多户人家,都姓张。名相张九龄祖上是由光州固始迁入南地,几经辗转,到达曲江。家族壮大,散入闽地者众。大明宣德年间,张洪由建宁迁至泰宁龙安时,徒经八仙崖,见“其山水秀丽,筑室而居”。族谱记载,“由建邑南乡赤上保黄天岭迁泰邑南乡龙安保张家地”,而张洪,正是张九龄第28代孙,为张九龄二子仲郎与周氏之后。张洪之后,又历23代至今。

  自张洪迁至龙安近600年间,叶地又有人相继迁至广东、宁化及泰宁音山等地,当为同支。

  张地村祖祠里有两副对联。正堂的立柱上书:“论家风九世同居孝友一门品有楂梨宗百果、原相业四登五府衣冠累代节如日月照中天”。两边的栋梁柱上写:“一封书两篇铭三箧史承行须念赞先绪、百忍图千秋鉴万选钱启后洵堪式后昆”,落款为叶祖洽。泰宁状元叶祖洽(1046—1117),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庚午科状元,后来也移居到了离张地不远的八仙崖脚下,发展出如今的“叶地”村。村民们认为对联是他为怀张氏先祖所作,“原相业”指的就是张九龄。不过,张洪来到张地是大明宣德年间,而叶祖洽是北宋人,比张洪早了300年,要说叶祖洽感怀的是张氏先人张九龄,确实牵强附会。

  上谱:张地村的“大事纪”

  对张地人来说,族谱记载了他们世系繁衍的轨迹,是村里人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在族谱中,可以找寻逝去张氏祖先的坟墓,古时的房屋地址和方位,甚至族人的山田界限,在族谱中都有详细记载。自明永乐10年村里开始修族谱,村子里会选出专门的守护人来保管、传叙族谱。管理员由通文墨、有德行的族人担任,由村子人共同选出。张细生从他叔叔张文焕手中接过族谱,至今已经管理10多年了。

  上谱是村子的大事。清明节至,全村人要一起出动到村头张九龄衣冠冢扫墓,若是遇到生老大事,得从村外请来大师,在祖祠里完成“三牲九礼”后,请族谱守护人隆重上谱。上谱也有讲究,上午载新人,下午丧逝人。此外,当兵、从仕、从商、子女上大学等也是大事,可纳入修谱内容。

  当然,在张氏家族里,女孩是不记录族谱中的。在他们的观念中,女孩长大了要嫁人,就不再属于张氏的繁衍后裔。因此,在族谱中,我们也无法追溯张家女氏的脉络。

  取名有讲究。男婴出生了,要取字辈,这样便于追寻支系。辈份的排序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数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张地村就有30个排字,如今正是23世“绪”字辈。同时,给子女的名字取其是要请村里德高望重的先生,根据孩子的五行八字来推算得来的,五行缺水,名字里加含水的字得宜。

  现存三本老族谱为民国壬申年,即公元1932年第三修所得,距今80余年。前年,村人看到族谱日渐厚重、破旧,每户出资200余元,加上一些村财收入,重新修得4开本新谱。不过新族谱是通过复印旧谱而得,少了古色古香的韵味。

  张地奇俗:岩穴藏棺

  龙安张地颇有古风。

  行至张地附近,一个叫紫云岩的地方,透过路旁掩映着的树叶,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岩穴中一排码放整齐的棺材。原来,除了悉心维护族谱,村子里还保留着一种奇特的民俗:村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家里人就为他做好一具棺材放在紫云岩巨大的洞穴中藏匿,每当一个村民去世,就从岩洞中取出一口棺材埋葬。村里人称之为“寿棺”、“寿材”,而且“棺材”谐音“官”、“才”,有加官进财之意。

  “藏棺的风俗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张传林说。他说,张地村原本住的是户姜姓大家,500多年前,张姓先祖张洪从建宁县搬到此地,给姜家当长工。张洪常常看到一群野鸡出现在一块地里,认为那是一块风水宝地。他在那个地方搭盖一个草棚居住,婚后渐渐发家,生的两个儿子却先后夭折。

  一日,张洪咨询一名算命先生。算命先生掐指演算一番,提议可在溪尾放2具寿棺试试。张洪于是购置两具棺材放到溪尾的紫云岩下的岩穴内。

  果不其然。张家后来生了3个男孩,都顺利长大成人。此后,张地村的张姓人家每添一个男丁,都会置放一具寿棺放到紫云岩下。岩洞处于半山,山高多雾,周围有溪涧,所以寿棺保存百年都完好无损。

  张地人说,最多的时候,紫云岩下藏放着300多具寿棺。实行火葬后,那些棺材虽然用不上了,但如今岩下依然还有近百具棺材。村民们还把几具打谷用的拌桶摆在棺上,有祈望丰收之意。

  由于藏棺多,紫云岩又称为藏棺岩。(杨远英 纪长汉)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