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太平年复年——港头镇芦华村龙灯会由来

食不在来
2012-03-13 11:42:25

复件 村民们抬着四不像环村踩街.郭成辉摄_调整大小.jpg

村民们抬着四不像环村踩街

复件 余长寿娓娓道来.郭成辉摄_调整大小.jpg

余长寿娓娓道来

复件 火树银花不夜天.郭成辉摄_调整大小.jpg

火树银花不夜天

  港头镇芦华村龙灯会声势浩大,仅执事人员每年就得动用400多人,参与人员数千人。年复一年延续举办的龙灯会,如今成为闻名遐迩的民俗活动。为此,记者走进芦华村,探寻龙灯会经久不衰的由来。

  芦华村现有1000多户,村民近7000人,常年在外者达900多人。在茫茫人海中寻觅对龙灯会知根知底的人选还真不容易,在孩童时就参与制作龙灯会道具的村民余贤华老先生引领下,记者找到了能说会道的余长寿老先生。现年86岁的村民余长寿,系解放前芦华村首任农会主席、老游击队员,也是村庄里的“老古董”。别看余长寿一大把年纪,通过沟通,记者发现老余清癯、睿智,他思路非常清晰地为记者介绍了芦华村龙灯会来龙去脉。孩提时代,余长寿那80多岁的外公曾经告诉他,村庄里每年为什么要举办龙灯会。“那是回归纪念日!要代代相传。”余长寿说:“龙灯会是抗倭胜利后,庆祝回归的日子。村民们通过龙灯会祈福天下太平、安居乐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据介绍,明嘉靖时期,随着东南沿海一带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沿海一带私人经营的海上贸易也十分活跃。一些海商大贾、浙闽大姓为了牟取暴利,不顾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贩卖货物,他们成群分党,形成海上武装走私集团,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结日本各岛的倭寇,于浙江、福建沿海劫掠,使得倭患愈演愈烈,福清沿海也深受其害,其中龙高半岛尤甚。为了抗倭,戚继光组织训练一支3000多人的新军。他治军有方,教育将士要杀贼保民,严格军事训练,“教以击刺法,长短兵选用”(《明史》卷212《戚继光传》),排演自己创制的鸳鸯阵。由于新军将士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嘉靖四十一年,他率6000精兵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今宁德东北)的老巢。嘉靖四十二年再援福建,升总兵官,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卫(兴化城东),“斩级二千二百”。次年春,相继败倭于仙游城下,福建倭患遂平。

  “在‘矮子乱’(倭患)横行期间,福清沿海首当其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余长寿说,“我们的先祖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召移(内迁)。村民们流离失所,各择所栖,大多迁移到安民、炽巷一带暂居。”倭患平定的消息传播后,村民们就跃跃欲试要赶回老家。由于当年通讯工具落后,只能靠口口相传通知,因此村民们只能陆陆续续抵达家乡。

  为了庆祝抗倭斗争的胜利,纪念戚继光为代表的爱国将士,村民们决定举行龙灯绕游全境活动。在选择日期时,村民们发现正月廿三至廿五3天有大拨村民回来,就择定正月廿三至廿五这3天为回归纪念日。在3天的庆典中,除了舞龙灯,村民们还仿效动物奋进的精神,制作出多种瑞兽参与活动。于是乎,各房瑞兽欢腾欢悦,预示各房兄弟争先恐后,恢复家园的决心和意志。在庆典中,舞龙灯所过之处,家家户户燃放烟花爆竹迎接,其声响彻云霄,其势热闹非凡。村民们以此庆典,祈保天下太平、从此安居乐业。这一独特的民俗,至此流传延续下来,成为历史惯例。“现如今每年庆典花费大几十万元,仅3个晚上的闽剧演出就要3.6万元哩”余长寿自豪地介绍,“事业有成的村民们还得提前预定来年的庆典,才有机会参与主办呢。”芦华村回归纪念日深入人心、龙灯会火爆红火由此可窥一斑。

  记者采访中获悉,芦华村这一历史惯例,如今演变成为更有内涵的民间民俗。龙灯一共100节,寓意为圆满。过去的瑞兽,如今量化为9尊,并且有了 “名字”,其出场顺序分别为彩马、麒麟、豺、狮、大象、三不像、四不像、背印、背令。表达了民间喜庆鱼米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在庆典纪念日子上,如今芦华村村民们也“与时俱进”了。改革开放后,村民们发挥“福清哥”敢拼敢赢精神,纷纷出外谋生、打拼,只有年底至正月十五期间回乡团聚。正月十五过后,村民们又纷纷外出了。加上开春后,福清就进入阴雨季节。由此造成每年庆典活动时,出现执事人员短缺现象。为此,村民们从2009年起,将龙灯会改为正月初十至十二举行,顺应了历史发展。

  如今,每年的正月初十至十二,芦华村这一延续百年的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活动,犹如一朵娇艳的奇葩,在玉融大地的龙高半岛上耀眼地绽放着。同时,也向世人们展现出芦华村村民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和向往!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