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水利局局长叶勇义:要建成“不怕水”的厦门

神飞扬
2013-05-25 09:28:20

  台海网5月25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黄智敏)“5·16”特大暴雨,让厦门城市防灾体系的一些短板暴露无遗。

  今年的汛期才刚到,台风还一个都没有来,怎样“亡羊补牢”、提高城市防灾水平 从厦门市领导到各级各部门,都在反思、总结。

  昨日,厦门市水利局局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总指挥叶勇义,接受了导报记者独家专访。在他看来,此次暴雨灾害,暴露出“三轻三重”的问题:“重台风,轻暴雨”,“重农村,轻城市”,“重预案,轻实战”,今后应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加以改进。

  “要把厦门建成‘不怕水的城市’。”叶勇义表示。

  ▲厦门将采购一批类似“龙吸水”的抽水设备

  短板1 防暴雨的预案“不实用”

  城市排洪预案只考虑“下一整天”的日降雨量,忽视了“一时”。要针对短时暴雨,修订完善防御暴雨洪涝应急预案、全面提高本岛城市防洪标准。

  叶勇义坦言,厦门过去的暴雨灾害,多在台风季节由台风引发,因此,全市上下对防御台风更加重视,而对单纯的暴雨灾害应对不足。

  如,《厦门市防洪防台风应急预案》中的防台风部分,前几年多次修订,目前已经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但防洪(防暴雨)部分,却很久没有修订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实际需要。

  还有,应急预案中启动ⅱ级应急响应的要求是,市气象台发布暴雨警报(日降雨量50~100毫米)或实测日降雨量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但从实际来看,日降雨量的概念没有什么实用性,厦门的暴雨,多数都是像“5·16”那样的短时强降雨,主要雨量集中在几个小时、几个地方,而全市日平均降雨量可能还不到50毫米。

  “过去有个习惯性思维,日降雨量200毫米以内,岛内的排洪系统2小时就可以排掉,但200毫米是中小雨下一整天,还是大暴雨下几个小时,差别很大。”叶勇义说,“这个设防的概念,只考虑到了‘下一整天’的情况,没有充分考虑到短时暴雨多的实际情况。”

  鉴于此,叶勇义表示,一是要针对短时强降雨的特点,修订完善防御暴雨洪涝应急预案;二是要对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重新进行评估,全面提高本岛城市防洪标准,彻底整改洪涝隐患点,对这次问题最严重的前埔、岭兜片区洪涝问题,应考虑调整规划,采取旧村整体搬迁方案,彻底消除洪涝隐患,把厦门建成“不怕水的城市”。

  短板2 城市疏散避险“不及时”

  岛外农村,一旦出现险情,“锣长”就敲响铜锣、鸣响警报。这项工作,在城市里却成了薄弱点。建议岛内社区参照“锣长”模式,以便立即通知社区居民避险。

  所谓“重农村,轻城市”,意即按传统观念,对农村、水库、水闸、河流的防洪更加重视。其实,城市里的社区、城中村、市政设施、地下车库、地下商场、围墙、工棚,甚至古树,许多隐患都有可能对群众安全构成威胁。

  在岛外农村,每个自然村都设置了“锣长”,全市共配备了1301面专用铜锣,还有其他警报设备,一旦出现险情,“锣长”就敲响铜锣、鸣响警报,提醒老乡们及时疏散避险。而在城市,这项工作却成了薄弱点。

  叶勇义说,厦门的暴雨灾害有突发性强、短时雨量大的特点,出现险情时间很短,所以社区自救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的救灾体系反应再快,也快不过社区。

  所以,他建议可参照“锣长”的模式,依托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机构等,结合城市的特点,在岛内社区建立一支专门的队伍,一旦有灾情,立即通知社区居民避险,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群众伤亡损失。当然,发警报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一定要像农村一样“敲锣”。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