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农科院“明恢63”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神飞扬
2013-05-31 08:19:13

  5月17日,三明市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团队来到将乐县黄潭镇的稻瘟病区播种杂交水稻鉴定材料,把这些种子播种在中重病区,看看是否能长出满意的稻子。在稻瘟病重病区进行材料的抗性压力筛选,这种抗病育种方略是三明市农科院三十多年前选育“明恢63”时就一直采用的育种方法。

  去年12月,“杂交水稻恢复系的广适强优势优异种质‘明恢63’”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明恢63”具有恢复力强、抗稻瘟病、制种产量高等特点。鉴定专家评价道:“它对我国杂交水稻更新换代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近日,记者来到三明市农科院,向曾经参与选育“明恢63”的原农科所所长张受刚、现农科院院长许旭明了解选育过程中的故事。

  中国杂交水稻的“救星”出世

  中国杂交水稻从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推广初期,正是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与青、黄矮病,螟虫、飞虱、浮尘子“三病三虫”爆发期。

  “汕优2号”、“四优2号”等推广面积较大的中国杂交稻当家品种,由于组合单一、抗性不强等原因感病严重。稻农撒石灰、焚烧田块、喷施农药,都未能抵抗“瘟神”。

  几年间,四川约有7000公顷的“汕优2号”遭受稻瘟病危害。福建南部五地市,种植面积由1979年的271.3万亩,减少到1980年的126.43万亩。湖南、江西、浙江等省稻瘟病重发区,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也锐减。许多地方的杂交稻种子被封存,改种常规稻种。

  此时,在中国的椰岛——海南岛,谢华安带领三明市农科所杂交水稻课题组正在培育一种抗病力强、适应性广、丰产性好的杂交水稻品种。

  水稻授粉杂交,在水稻王国中是给“不育系”和“恢复系”做媒人。那时,杂交母本“不育系”已经找到,寻找身强力壮的父本“恢复系”是育成杂交水稻良种的关键一环。

  1977年,谢华安从国内外的许多杂交亲本中,选择了抗病、恢复力强的恢复系“ir30”为母本,谷粒大、强恢复力的恢复系“圭630”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

  “一个杂交种至少要经过六代的培育,才能稳定。”原三明市农科所所长、谢华安的助手张受刚说。为了缩短育种年限,课题组开始在三明和海南两地轮作,一年一茬变为两茬。

  全国首创的抗病育种方略也从那时开始。课题组把目光定在重病田,哪里发病最重,他们就赶赴哪里。每年从海南收回的种子就种在三明的沙县蒋坡、尤溪坂面、宁化水茜等稻瘟病重病区,进行自然诱发,又在植保室配合下进行旱病圃抗性鉴定。

  一代、二代、三代……1981年,基因优异的恢复系“明恢63”选育成功。之后,他们把“明恢63”与当时比较成熟的不育系“珍汕97a”配组,选育出“汕优63”良种。

  1983年,“汕优63”破格参加全国生产试验。它的高抗病力赢得了稻作区种植户的好感。中国各稻作区群众,从“怕种杂交稻”变成“争种杂交稻”。中国杂交水稻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机。

  不少专家都评论说:“‘明恢63’对我国杂交水稻更新换代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课题组的海南育种时光

  从福建到海南,千里之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交通还很落后,坐火车、汽车、轮船,一趟要换车、换船好几次。“早期,我去一次海南要一个多星期才能到。”张受刚说。

  课题组租住在生产队的肥料农药仓库里,育种、生活全靠自己。由于海南物资匮乏,每次他们都要从家里自带一些油、黄豆、花生等。

  农事活动,也是一刻也没闲着。为了好中选优,课题组只得扩大繁育的数量,3个人种了20多亩地,从耙田、做畦、挖沟、排灌,到施肥、用药、收割、晒干存贮等大部分田间农活都由课题组的人员完成,耕种标准比农民大田种稻高得多。清晨,牛车咿呀咿呀的声音,便是他们的起床钟。

  到了晚上,课题组成员还要摸黑给稻田灌水。那时,海南岛水资源紧缺,稻田用水量大。每次灌水,不可避免地会和相邻单位起冲突。无奈之下,课题组只好在半夜三更起床“做贼”灌水。

  海南蛇蝎众多。张受刚回忆往事,还心有余悸。那时,他和谢华安、许旭明等四人住一间。一天,他进门,发现有一条青竹蛇直立在门边,跃跃欲试,吓得他不敢动弹。好在许旭明用竹竿把它打死了。大家猜想蛇是从窗户爬进来的,张受刚的床位就在窗户附近,吓得他几天都睡不着觉。

  环境恶劣,但他们苦中有乐,“明恢63”选育过程的每一个小收获都显得格外甜。看到谷子破芽,长出强劲的苗,课题组成员就会开心一阵;看到稻田绿油油一片,会乐一阵;看到试验水稻低头致意,又会高兴一阵。

  “明恢63”血脉遍天下

  “明恢63”恢复系是中国也是世界利用效益最高的恢复系品种,除直接配组外,还衍生了许多新的恢复系,成为众多优异恢复系的“祖宗”,恢复系之母。用许旭明院长的话说就是,新研究的杂交水稻恢复系许多都有“明恢63”的血液。“汕优63”是”明恢63”优生的强健“胎儿”之一。它在中国杂交水稻遭受毁灭性稻瘟病病害影响、陷入杂交水稻生产应用推广困境的危难关头“横空出世”。

  实践证明,它可以在跨越21个经度、20个纬度的气候区种植,成为我国种植范围最广、应用持续时间最长、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它的推广面积曾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最多的一年,达到了1.02亿亩,占全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的近一半。

  据不完全统计,至2010年,以“明恢63”为亲本选育的新恢复系达617个,累计推广13.10亿亩。以“明恢63”为父本配制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有34个,累计推广种植12.64亿亩,增产稻谷490亿公斤,新增产值979亿元,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明恢63”的选育单位——三明市农科所(现更名为三明市农科院),在水稻育种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它曾6次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近五年连续获得3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三明地区唯一独立完成并获国家级奖励的单位,这两个奖励分别是1988年“汕优63”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明恢63”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链接:

  常规稻种:是指第二年种第一年收的稻种,被收的稻种叫做常规稻种。

  不育系:是一种雄性退化(主要是花粉退化)但雌蕊正常的水稻。由于花粉无生活力,不能自花授粉结实,只有依靠外来花粉才能受精结实。因此,借助这种水稻作为遗传工具,通过人工辅助授粉的办法,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种子。

  恢复系: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品种,它的特殊功能是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所产生的杂交种雄性恢复正常,能自交结实,如果该杂交种有优势的话,就可用于生产。(记者 邓书榕 肖首洲)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