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福清市龙田镇东华村

时尚萌猪
2012-05-28 14:29:34

东华村满眼高楼林立,绿树环绕;优雅别墅沿街挺立,错落有致

  “党报记者乡村行”走进福清市龙田镇东华村——

  做大“海文章” 走上致富路

  福州新闻网讯 上个月,市委、市政府作出要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海上福州”的决策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力争将福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海洋经济强市,基本实现再造一个“海上福州”的战略构想。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在基层反响如何 带着这个问题,26日,本报“党报记者乡村行”走进国家级“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福清市龙田镇东华村,感受东华人“靠海吃海”、做大“海文章”的眼光和勇气,体验东华人积极践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热情和决心,倾听他们对未来发展的遐想和思考。

  乡村新视点

  从“摊贩村”到“水产王国”

  东华村的“蓝色”跨越

  “万元户是困难户,百万元户刚起步,千万元户才算富”。

  当您听到这句话时,或许会觉得有点夸张,但这在东华村却是真实写照。走进东华,只见满眼高楼林立,绿树环绕;优雅别墅沿街挺立,错落有致。很难想象,这里原是一个十年九旱、人多地少、土地贫瘠、资源短缺的荒凉小渔村。26日上午,记者跟随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何学明,参观走访了几家东华村民办的水产品加工公司,探寻东华从“摊贩村”到“水产王国”的转变历程。

东威水产工人正在对对虾进行深加工

  传统买卖 迈出第一步

  一路上,何学明向记者讲述起东华人的水产事业。

  “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水产品买卖,都可以看到东华人的身影。”何学明有些自豪,他介绍,就拿福州鳌峰路原福州水产品批发市场来说,70%都是东华人。村里2000多人,80%都在外地经商,其中有相当大部分是做水产品批发或加工的。

  事实上,东华村的转变就是从卖水产开始的。

  历史上的东华村,土地贫瘠,虽靠海却水产资源贫乏。30年前,东华村民只能从港头等乡镇购买水产品,再运到福州、长乐等地去贩卖。大家肩挑手提,走街串巷,因全村小摊小贩不下百人,被人们称作“摊贩村”。

  “当时大家只能吃地瓜填饱肚子,基本吃不上米饭。介绍对象时,对方一听说是东华村的,就不愿意了。”时隔多年,何学明说起这段往事仍深有感触。

  在当时,多数水产品销路并不看好,因为隔夜就不新鲜,到了傍晚,村民只能低价抛售。1986年,东华村党员何殿官、何国清等人把握住了水产品市场的这个规律,租用了隔壁东庭村的一家碾米厂,建起了一个小小的冷冻库。正是这个小小的冷冻厂,改变了东华村人的思想,也彻底提升了东华村人向更远大目标努力的决心。

正在建设中的村级标准现代化公园式小学

  转变思路 水产加工致富

  冷冻厂运作成功后,何殿官等人又联合村里6个股东投资18万元,办起了东华村第一家正规的水产加工企业——龙威水产。

  在龙威水产的带动下,东华人办的水产品加工厂开始遍地开花,更多的东华人参与到了水产品的加工生产中来。如今,在龙田镇建起的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中,90%以上的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是东华村农民开办的,年产值上亿的有六七家,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等国家。

  “水产品加工是一项劳动密集型行业。”福清市谊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道燕表示,企业要有好的效益,就必须加强风险、成本等方面的管理。此前福清这边的水产加工企业都要去广东湛江进原料,物流成本高,因此湛江的同类企业成了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2008年起,福清本地的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东华人看准这个机遇,与养殖户合作,通过提供资金和专业技术,建起养殖基地,不仅当地农民增收了,公司的成本也降低了。

  从单纯的小买卖,到水产品加工产业,东华人实现了一次跨越。

东华村保洁员每天对村里的主干道进行清扫保洁,保证村里每个角落的洁净

  延伸产业链 拓宽致富路

  围绕水产品加工产业,勤劳聪明的东华人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市场,延伸产业链,如与养殖户签订合作协议,积极发展养殖基地,投资参股远洋捕捞等。

  记者了解到,谊华水产现在福清拥有养殖基地近8000亩。东威水产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南美白对虾制品企业,拥有全国50%的市场占有率,并为百胜餐饮集团的国内餐厅供应70%的水产品,这意味着你走进全国任何一家肯德基店,都可以吃到该公司生产的对虾。

  此外,考虑到向他人收购水产品的利润空间较小,几年前东华人又开始投资参股远洋捕捞业。目前,全省的远洋捕捞船只,东华人控制了2/3的数量。

  东华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何学明说,东华村人靠的是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用自己的勤劳和魄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家业做大。

  和谐故事会

  村民理事会 架起连心桥

  “陈师傅,那边的水泥您看要不要再浇注一下,这样会更牢靠;林师傅,这块木板要再厚一点……”26日上午,记者见到何学清时,他正在东华小学新教学楼的施工现场监工。“我们老人会每天派出5个人在工地监工,今天轮到我了。”何学清说。

  何学清口中的老人会,就是东华村的村民理事会。由于村内80%的劳动力都在外经商,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弱妇孺。为了方便群众办事,留守村民从各家自主推选有威望、有能力、公道正派的老前辈,组成村民理事会。

  何其官今年65岁,在村内口碑甚佳的他当仁不让地成为理事会成员。何其官告诉记者,由于理事会成员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村民们遇到纠纷或要为村慈善事业筹资,都会找到他们。

  “理事会现有成员50多位,基本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所以我们戏称理事会为老人会。”何其官介绍,每年正月初四至初八,理事会都要举行大会,总结去年工作,并安排当年村里的公益事业,实现东华村的自我管理、自立实施、自我教育、自主管理及自我监督。

  正是秉承公平透明的原则,村民们十分支持理事会的工作:2008年修建长3000米环村路时,仅2天时间就筹集到110万元;经动员,涉及拆迁的20多户村民很快同意献出田地。近年来,东华村建成的公园、老人活动中心等公益事业建设,均由村民理事会牵头,靠村民自发捐资,仅去年一年就筹集800余万元。

  采访后记:“靠海吃海”正逢时

  东华村道路纵横、村容整洁,工商云集、百业兴旺,处处洋溢着现代新农村的气息。

  东华村的富庶,靠的是海。我们知道,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华村人凭着靠海的先天优势,肩挑手提海蛎、海蛏走街串巷做买卖,迈出了“靠海吃海”的第一步。发展的过程中,东华人也意识到,东华的海是浅海,不利于打捞、养殖水产,海并不是东华村的绝对优势。正如东华人所说“‘吃海’也要有技巧”,有这样的眼界与思考,才形成了涵盖销售、深加工、远洋捕捞、养殖等产业链条。

  “海上福州”战略构想,提出要努力把福州建设成为我省海洋科技研发创新中心和海洋新兴产业、涉海先进制造业、涉海服务业、涉海企业总部基地。这无疑是为聪明的东华人吃了一粒定心丸——“靠海吃海”正逢其时。如今,东华人更加明白,要继续“靠海吃海”,必须依靠科技,依靠好的政策。望着东华人的自信表情,我们期待着,这个“水产王国”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东华村简介

  东华村位于福清市龙田镇东南部沿海,是背靠东壁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