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人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时尚萌猪
2012-06-20 10:30:48

  前 言

  “我们的节日”是中央文明办重点部署的一项主题系列活动,旨在引导人们认知、继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值此端午节来临之际,福清市委文明办和福清市文联共同推出《“我们的节日·端午”福清习俗撷谈》,希望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福清传统节日习俗和知识的普及宣传,展现我市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让广大市民真正做到“知我福清,爱我福清,建我福清,美我福清”!

  福清人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邱敦文

  在中国民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称为端午节亦叫端阳节或五日节。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主张法治和举贤授能,促进楚国强盛、人民富裕,为最后达到统一全中国创造条件。可是当时楚王昏庸、奸臣当道,屈原的正确主张遭到反对,被排挤流放。此后楚国政治越来越腐败,国都被秦兵攻破,屈原看到国土沦陷,人民流离失所,激起满腔悲愤,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传说屈原投江时候,霎时波涛翻腾、雷鸣电闪,附近人民闻讯划船赶来,打捞两昼夜,没捞到尸体。屈原死后,楚国人民非常怀念他,每逢五月初五日,人们都划着舟来汨罗江,把竹叶包的米饭投江心,以表祭祀屈原。这样年复一年,形成民间传统节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流传至今。

  福清人习惯称端午节为五日节。有首民谣把节日五天的活动内容概括为:初一当门葱;初二起假(糕)猛(松);初三面饼卷豆葱;初四包粽用精工;初五龙船爬满江。用福清话来读,五句都有押韵,朗朗上口——

  “初一当门葱”。这天家家都把菖蒲和艾叶并在一起,用红纸捆头,再用竹钉把它反钉在左右门侧。意为:蒲叶似剑会斩邪,艾叶如旗会招福。

  “初二起假(燃)猛(松)”。这天各家用米浆发酵,待米浆松涨起,开始作糕。福清话叫做“起假拐(粿)”。

  “初三面饼卷豆葱”。这天家家都要煎面饼,还用豆芽、韭、葱、蛏及肉丝等料调味炒熟,卷在面饼内。哪家今年有死人的,不能煎面饼,由邻居和亲友赠送,数量只能单数,取丧事不能成双之意。

  “初四包粽用精工”。这天各户都要包粽子,便于明天带去江边观看龙舟赛时做点心,或抛到江中以示敬仰屈原之意。制粽有诀窍,粽子绑太紧煮不熟;绑太松食不香。因此,包粽是需要真功夫的。

  “初五龙船爬满江”。这天个个小孩都穿新衣服,新红肚兜,胸前挂着用五色线编织的蛋袋和臭丸(即樟脑丸)袋,有的手腕还系五色线。这天上午龙江两岸人山人海、车辆川流不息,人们有的爬上瑞云塔、有的站在龙首桥观看龙舟比赛,场面非常热闹,群舟竞渡,锣鼓喧天,观众助威,喊声震地。中午12时,全家人都要洗脸,用初一当门的菖蒲和艾草烧的汤水洗。人们还在门前屋内洒雄黄酒,给小孩头额、耳孔涂上雄黄酒,意为驱邪消毒。同时,还要吃午时蛋、午时面,意为平安长寿。此外,还要贴午时书,用红纸写吉利词句,贴门窗两旁。总之,这天中午是这个节日的关键时辰,故称为端午节或端阳节。

  家乡的端午节

  ○王华民

  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而家乡的端午节,就叫五日节——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每日都是节日,五日节在家乡是仅次于过大年的重要节日。

  我的家乡位于龙高半岛南端——沙埔镇,端午节俗与福清大部分地区有所差异。自古以来,老辈流传下来的民谣唱的是:“初一当门艾,初二鼎边崎(蒸麦粿),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切面煮蛋仔。”家乡的端午节没有吃粽子的习俗,是因为历史上十年九旱,贫瘠的沙质土壤只能种植番薯花生豆麦,世世代代父老乡亲以番薯为主粮,配以麦糊豆箞更顿,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去高山市换些大米,焖一锅干饭配“肉枣”(猪肉切成红枣大小滑粉)或三层肉炖大白菜,而且过年还要留隔年饭,寓意年年有余,连年有米饭吃。所以,就没有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因为恰逢麦收时节,端午节的食俗,以麦面为主,初二的“炊起猛”用的是新麦面,大多是主妇们挥汗如雨推石磨磨出,经竹简筛筛过的麦粉,蒸出的麦粿清香四溢,馋得小孩们直流口水;初三煎面饼用的也是同样的麦面,只是直接拌入韭菜、小虾等调成糊煎成一块块美味的面饼。这种面饼,在夏至那天还可享用一次;初五是端午节的正日,这一天,家家户户用小虾、海螺等海鲜煮新麦面,叫做“切面”,是用磨出的麦粉经细筛笼筛过的面粉手擀刀切的面条,又香又筋道,同时,家庭成员每人都煮一个蛋,小孩们还用丝线编织的蛋袋装起来挂在胸前玩。中午十二点整,大人小孩吃完切面,围着饭桌比赛竖蛋,端午节也就进入尾声了。又因为家居海滨,没有湖河,也没有盛大的赛龙舟活动,因此,家乡的端午节和屈原没有多大关系。既然如此,那端午节在家乡父老乡亲的心目中的分量为什么那么重要呢

  因为,五日节在我们家乡,是女儿节、孝亲节。家乡的习俗,凡出嫁的女儿,只要父母健在,每年都要送年送节。送年自然是过年时的大事,送节就是送五日节。礼品虽然比送年简单些,但起码要有鸭蛋(或鸡蛋)、线面、猪脚(蹄)、酒和鱼等等几样,于节前或节日逢双日送往娘家,感恩父母,为父母双亲祈福。这个节俗传承到今天,许多人改送红包,但其意义是一脉相承的。

  家乡的端午节俗,给我印象极深的还有女孩子戴五彩丝线搓成的手镯,称为“万宜珑”。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上戴万宜珑。万宜珑不可任意拆断或丢弃,只能在七月七夕解下,由女孩自己捧在手心,双脚并拢,虔诚地许愿之后扔到屋顶,据说是给喜鹊衔去搭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不用说,所许的心愿,除了希望自己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外,还有乡村女孩对美好爱情的期盼吧!从这点上说,我们家乡的端午节不但是女儿节,还是乞巧节呢!

  明沈榜《宛署杂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可见,家乡的端午节俗,是有渊源的,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血脉宗支!

  福清端午节习俗

  ○倪朝铭

  端午节即端阳节,群众亦称五日节或蒲节。它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它的活动时间,自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前后共五天。

  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商周时的麦至节演变而来,有的认为是古越人举行的龙图腾祭俗,但大都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屈原作为我国的伟大诗人,开创了楚辞新文体,学识渊博,但遭迫害而去职,流浪沅湘流域。他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无法实现其政治理想,遂投汨罗江而死。拳拳爱国心由此代代相传,于是端午节被称为爱国节。

  屈原是我国的伟大诗人,为了纪念他的事迹,民间素有端午节写午时书,贴红对联,以及吟诗品蛋的习俗。于是端午节又被称为文化节。

  自古以来,端午节期间,人们不仅包粽子、煎面饼,吃蛋品,而且还要悬艾草,喷雄黄,晒家俱,大扫除,挂僻邪丸袋,意在避免蝎子、蜈蚣、蛇类、蟾蜍、蜥蜴五毒侵害,具有补充营养、清洁消毒的养生意义,于是端午节又称作卫生节。

  端午节期间,很多地方举行龙舟竞赛,这是我国民间影响颇大的群众体育活动,届时千舟竞发,两岸呐喊,规模宏大,老幼参与。由是,端午节也被人们称为体育节。

  在我国民间,女婿们在端午节要恭送蛋品等礼物给岳母,以表达感激之意,因而端午节又被称为岳母节。

  按以上述说,端午节便有爱国节、文化节、卫生节、体育节、岳母节“五节”之说了。

  端者,初也。农历五月为午月,所以称为“端午节”。农历五月夏季开始,太阳直射,因此又称“端阳节”。由于五月五日,两个“五”相重,为此也称“重五节”。

  “重五节”那天,家家儿童都穿上新的衣服,配上新的红肚兜,胸前挂上用五色丝线编织的“香包”、辟邪丸袋、“蛋兜”,手腕上系上了“五色线”,然后跟着父兄叔伯去龙首桥观看龙舟竞赛。这里让笔者补充一下挂蛋兜的来历:

  传说天上有个瘟神,每到端午都要溜到下界害人,受害者多为小孩,轻则发烧厌食,重则卧床不起。有一年,母亲们纷纷到女娲庙里烧香磕头,祈求女娲降福,女娲找瘟神理论:“今后不准许你伤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