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彭加木罗布泊考察失踪内幕 真相惊人!
5月9日,素有冒险精神的彭加木考察罗布泊腹地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和考察队员乘3辆汽车,迎着漫天风沙,在大漠中艰难蠕动着。第二天,他们进入湖中心地带,地面上全是白灰色的盐碱土。中午,这里的气温高达48℃,一丝风都没有,使人感到喘不过气来。谁也顾不得涸海中的炎热和干渴,在彭加木的指导下,立即进行考察。他们就地挖了一个深坑,里面露出灰绿色的沙土层,中间夹杂着呈颗粒状的石膏层,用嘴一尝,味咸且苦。5月13日,他们来到湖南端的盐壳地带,剥开仅两厘米的尘土,只见下面全是枕块般的盐结晶体。彭加木急忙拿出笔记本,边记边说:“这下面全是宝物,如果把它们开发出去,那用途就大了!”他们在大约东经90°23′、北纬39°56′的地方,留下一个扎着红绸带的标杆,上写“科80—001”。它标志着科学考察队的足迹第一次来到这里。 6月2日,他们的饮用水基本用尽。队员们在滚烫的沙砾中艰难地跋涉着,个个渴得嗓子冒烟。他们有时挖一个深坑,把头埋在沙子里呼吸一点潮湿的空气。此时,彭加木的心情更加焦虑,没有水就意味着死亡的来临。他一边探路考察,一边寻找水源。一天下午,彭加木忽然发现了一片小草,高兴极了,老远就向大家呼喊:“你们快来看,发现了绿色植物,我们有活路了!”不久,他们终于穿过了盐壳带,走出了“死亡之海”。 1980年6月5日,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考察队在彭加木的率领下,由北向南纵贯干涸的湖底,终于按计划到达本次考察的终点——米兰,打开了罗布泊的大门。史无前例的纵贯罗布泊湖底的任务,首先被中国科学考察队胜利完成。他们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汪文先、马仁文、阎鸿建、沈观星、陈百泉、司机陈大华、王万轩、包纪才和驻军某部队的无线电发报员肖万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