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女童染上艾滋病续:房东答应不再让其搬走

hello菜菜
2014-12-11 09:04:59

  她还表示会和其他租户沟通解释,此外不少爱心人士给毛毛汇去爱心款

  东快讯(记者叶佐温林良划)5岁艾滋女童毛毛无房可住令读者牵挂,所幸昨日房东改变了心意。经过沟通,房东答应,暂时不赶毛毛走,也会试着与其他租户沟通。此外,不少爱心也通过捐款汇集到了毛毛的小屋子。

  相关新闻:

  5岁女童疑因在医院输血感染艾滋 自称不想活了

  五岁女童染上艾滋 一家蜗居10平小屋守着这秘密

  女童染艾滋全家隐居福州 病情没瞒住被迫搬家

  “赶毛毛走,我也很难受,但不赶,其他人又会说我,很难办。”昨天下午4点多,东南快报记者在晋安区一小街道旁,见到了曾女士的房东,一听记者是为房子来的,她开口便解释,“我不识字,对这病也不太了解,其他租户知道毛毛的病后,都不让她住,我也很难办。”

  原来,房东家里有四五户租客,除了毛毛的妈妈,还有两三户人家是有孩子的,其他家长知道毛毛的事情后,都对毛毛避而远之,担心毛毛把病传染给他们的孩子,便向房东施压,希望房东让毛毛赶紧搬走。

  房东是一个淳朴的妇人,很无奈,她说:“我都不敢让更多人知道了,但其他知道的人都逼我。我是想,如果毛毛搬走,她爸爸还可以继续住的。”

  听到这些,东南快报记者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告诉房东,并让她转述给其他租户,并交代如果其他人还不理解,可以拨打记者电话,记者会再跟他们沟通。房东听后,表示接受记者建议。

  “那就不赶毛毛走了 ”记者再次确认,这次房东点头说:“嗯,先这样,如果其他人说了,我再跟他们解释。”

  听到这消息,毛毛的妈妈眉头也舒展开了。毛毛妈妈告诉记者,最近收到不少捐款,几十、上百的都有。

  此外,12月9日,福建省妇联还将5000元汇入毛毛妈MD账户,另一个爱心人士陈上元则带来了他在微信朋友圈募集来的36位爱心人士4054元爱心款,另外还有龙岩中石油机关43位员工5410元的捐款。

  相关:

  真不歧视,真理解,就应该正视毛毛的存在

  住房的事情解决了,但歧视的问题似乎还任重道远

  前天一觉醒来,微信朋友圈被一篇《记者,别这么任性!》的文章刷屏。点进去,发现说的正是我报道的“5岁艾滋女童毛毛”的事。文章中写道,房东通过报纸,看到毛毛得艾滋病的报道后,不让毛毛住了,还附上一段福建新闻联播采访视频。

  这跟记者任性有什么关系 接下来他们采访了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丛春华关于病情“没瞒住”的看法,丛教授说,媒体采访艾滋女孩,在道德上正当,但新闻报道仅仅具有热情和善心,还远远不够,还要有理性的道德思索及合乎伦理的规则意识。

  最后丛教授总结,即使获得孩子的拍摄许可,亦或者监护人出于无知和其他目的的同意拍摄,给未成年人造成了伤害,媒体都不能免责。

  教授的话让我瞬间惊醒!我好心办坏事了

  赶紧打开手机报,仔细翻阅12月2日至5日的报道。报道中,刻意隐掉了房屋与毛毛的具体描写,照片不仅在角度上避免露出毛毛的全脸,还打了马赛克。

  再回想2日那天,采访时我就有不少顾虑,不仅因要照顾受访者感受,不断调整询问方式,摄影记者也因担心母女入镜多次调整摄影角度,这些都花费了大量时间。

  后来毛毛病情被房东知道,毛毛母亲打电话求助,我又为房子发愁,找房东、找公租房、找单位、找朋友……

  那么,房东到底是在哪里认出毛毛的 她们的回答有时是报纸有时是网站。据微信视频里播放的,毛毛母亲说的是报纸!

  有画面有声音,加上适当采访讨论,在舆论引导上,效果不错,却让我诚惶诚恐。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毕竟我不报道的话,也许就没有这些事。

  思考许久,想起每逢灾难报道,总有人争论。有段时间我也犹豫,后来才知道,这是个伪命题,一件事情发生了,你就该去采访,这是一名记者记录事实、记录时代的使命感。

  回过头来看,如果毛毛一家继续蜗居在10平方米小屋,毛毛父母亲继续孤独地为毛毛寻找染病真相,继续无辜地躲在那阴暗的角落里,在黑暗里上下楼,在冬日里受冻,而我知道了又不采访,似乎也很任性。

  其实,报道前虽小心谨慎,还是有预感,毛毛的病情可能会被人知道,毕竟我不是唯一报道的记者,但我依旧把每个值得书写的地方记录下来。

  从事新闻业一年多,经验告诉我,新闻事件会随着时间发酵变化,稿件却不会大小琐事都记录,很多事情隐藏在新闻的背后,如果这是任性,我接受!

  甚至我有点高兴,还有人关注这件事,这正是毛毛一家需要的。当我一人跑到街道办、打给房屋中介、询问毛毛父亲的厂长是否有房子可以给他们,却得到否定答复后,真的很失落。

  当记者前,多少次梦想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当记者后才发现,自己也是无力者。

  什么是记者 我的答案是,记者是记录者而不是评论者,记者应该在不断报道中,不断开拓公众舆论的宽度与广度。同事说,考问媒体良心的,是到底有无站在患者的立场上想,多年后回忆起这个孩子,内心是否温暖,如果大家都单纯地写个稿赚存在感,或者只图个名气,那对记者这行来说,太失败!

  扪心自问,我虽是90后,虽年轻,但既然开始报道,就不退缩,我不知道会做到什么程度,但我会负责到底。

  我总是任性地想,采访写稿完绝不意味着报道的结束,时刻关注,善始善终才是,接下来我想直播他们的生活,真不歧视,真理解,就应该正视毛毛的存在,总让他们藏着,一点也不正常。

  今天,住房的事情解决了,但歧视的问题似乎还任重道远。

  叶佐温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