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医疗资源告急 病床少医生劳动强度加大

黑大大大帅
2012-08-10 09:03:46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伟国:针对市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累”等问题,加快建设翔安医院、五缘医院等床位超千张的综合性医院,降低群众医疗经济负担,提升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服务水平,促进就医便利化。

  ——摘自2012年7月30日全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

很多医院的走廊都加了病床。常海军 摄

  厦门网-厦门商报讯(记者 | 陈淑君 实 习 生 | 毛月清)随着厦漳泉同城化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周边地区与厦门城际快速交通条件的改善,厦门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功能和地位正逐步显现。

  到更好的医院看更好的医生,是每一个患者的希望。而这直接导致这样的局面:我市现有的医疗资源难以应对大幅增长的患者需求,各大医院纷纷告急,门急诊量急剧上升,住院病人“人满为患”,医技检查难承压力,医务人员处于高度超负荷工作状态。

  一难 | 外地患者迅速增多

  上周,在一场关于公立医院改革座谈会上,多家医院领导纷纷诉苦。

  “一年产妇数在万人以上,这和同等规模的医院相比,是严重超标的。”市妇幼保健院院长李健告诉记者,该院就诊人员中,外地患者占住院人数的70%,占门诊人数的60%。

  “门急诊量每年都刷新纪录,几年前一天就三四千人,现在破万是司空见惯。”第一医院副院长罗琪说,收治患者数远超额定床位数的情况在各科室普遍存在。到第一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外地患者占到40%以上。

  市中医院院长陈进春介绍,该院目前的日门诊量达7000人次,高峰期可达8000人次,日住院量达1200人次—1300人次。其中,来自漳泉及周边地市的患者占60%。

  二难 | 医生病床缺口明显

  在庞大患者潮面前,医疗资源的缺口越来越明显。医务人员紧缺,医生劳动强度加大,现有医务人员经常连周末都无法休息,此外,患者想住院都没有床位。这些都对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提出挑战。

  “如果厦门有治疗所有患者的能力,当然没关系。但是现在厦门人自己看病都看不上,本地患者当然有意见。但是,我们也不可能只看本地的病人啊。”我市一家医院的医生小郭告诉记者,走廊排满病人是常事,很多患者连住院都住不进来。“胃癌的病人要手术却没病房。我们只能让他回去等电话通知,再动员其他病人出院,一周内尽量让他住院。”

  等一周就能有病床已属于“幸运”,在泌尿科、骨科的患者想住院手术,先得登记,等一两个月是常事。

  病人太多,已经影响到治疗。“按规定,一个医生管6张至8张病床。但是科室现在一组3个医生管50个病人,妇产科就更多了,得管60多个病人。”小郭说。

  在另一家医院的血液外科,看着病人在走廊加床,医生小黄很担心。“血液病患者的抵抗力都很低,最怕的就是感染,一感染就容易发烧、肺炎,很危险。但他们只能住在走廊,人来人往的,我们自己都捏一把汗。”

  三难 | 社区医院仍有差距

  “一点感冒也非得上大医院,而且点名看最好的专家。”在中医院禾祥东门诊部,儿科专家高树彬的门诊可谓炙手可热。

  “我早上8点就来了,下午4点孩子才看上病。”市民王先生说,因为预约不上号,妻子把感冒的孩子抱回家等,他自己在现场排队等。一边是患者抱怨人很多,另一边,为了看完所有的病人,高树彬原本上午的门诊托班到傍晚。

  “没办法,病人来了就尽量全看完。”这位专家只说了一句,希望家长和孩子在诊室外等,否则很容易交叉感染。

  如果是普通感冒,是否都要看主任 是否都要看最有名的医生 患者回答这个问题时往往有双重标准。市民小庄直言:“主任号和普通医生差别也就几块钱,自己看病谁不想看最好的医生 ”

  此外,原本承载着分流患者的社区医院,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社区医院在服务和医疗水平存在的差距,无法使患者信任。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