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原本是个非常尚武的民族

我是素颜
2015-09-10 09:48:05

汉族原本是个非常尚武的民族

上一讲我们追问,中国人的血性去哪了,举出的是现代例子,那么是不是我们中国人先天就缺失血性、根本不具备尚武的精神血液呢?这一讲我们从远古先秦中国人的精神血脉谈起。

汉族原本是个非常尚武的民族

说到先秦,我们都知道苏秦这个人,苏秦是个文人,战国著名外交家,纵横六国,靠嘴吃饭,但却在中国武术史上留下了一个招式命名:苏秦背剑。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苏秦会武,他每次出行云游,不仅带书,还要持剑,且持剑的方式与众不同。先秦人背剑,大多是剑柄在上,剑尖朝下。而苏秦背剑之时却是反之:剑柄在下,剑尖朝上,斜跨于背。这种奇特的背剑方式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苏秦成名后,中华武术界便将这一招,命名为“苏秦背剑”。这种命名就像天文界中,把一块天体起了个天文学家的名一样,比如“哈雷彗星”。可见,说客苏秦在武术界中的地位。

有野史小说描述,和“说功”一样,苏秦剑术师从鬼谷子,鬼谷子教他的是简约剑法、快剑突刺。说不管敌人如何挥剑,你只一剑快刺,只要做到“快稳准狠”四个字,自保足矣。苏秦自然信奉老师,寻常练剑便是千遍万遍的突刺快剑,终于练成。有一次出行,遇到劫匪劫他的车,他利用简约剑法,十剑之内让所有大盗倒地。

苏秦的剑术真的像传说中的那么高超吗?野史小说仅此一说,不足为据。要探究真相,还是要从严肃的正史中寻找答案。

司马迁的《史记》对苏秦生命最后时刻的描述,可见其武功端倪——“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

苏秦做过除秦之外的六国相国,他的合纵之策将六国团结在一起,专破秦国的连横,令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征讨六国,可以说,苏秦是秦国的天敌。但是最后,他却没有死在秦国人手里,而是死在了自己人——齐国人手里。

当时苏秦在齐国做相国,很受齐王器重,于是遭到齐国群臣的羡慕嫉妒恨。一个权臣找到高级杀手,做刺客暗杀苏秦。这个杀手果然身手不凡,身轻如燕,悄悄潜到了苏秦府邸。此时苏秦正在灯下看书,对来人有些察觉。此人挥剑刺中苏秦一剑,但却没能将苏秦放倒,苏秦带着很重的剑伤,摆脱了刺客的追杀。

虽然最后苏秦还是死于剑伤,但在刺客面前,他能逃脱,应该说也具备一定的对抗能力。苏秦遇刺,说明不了他的武功有多高,但至少说明先秦时的华夏人,有着尚武之风,即便是文人,也并非手无缚鸡之力,他们大多文武兼备,身带佩剑,有一定的自卫能力。

为什么先秦文人有持剑风尚呢?这和彼时“士”的定位和分工有关。我们前面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和后来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士大夫”不同,大多不直接为王室服务,而是为诸侯贵族服务,所以他们的角色定位是“家臣”——有时候要“幕僚保镖一肩挑”,不仅为主人出谋划策,还要有动手能力,要为主人看家护院,所以,文人和武人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很多读书人都能武。

就拿中国的“文圣”、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来说,竟然也是春秋武士出身。据成于东汉、有“孔子研究第一书”之称的史书《孔子家语》记载:

孔子出生在一个武士家庭。其父孔纥(也称“叔梁纥”)是个著名武士,以勇力著称,曾在一次诸侯征战中一“托”成名:双手托起城门,将关在门内的本方军队放出,由此被赞“像老虎一样有力气的人”。

作为“老虎”的儿子,孔子长得也很茁壮,他身长九尺六寸,相当于现在的一米八五,“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据说“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他的力气并不比老爹小,也能像老爹那样做托举城门动作。

孔子不仅身强体壮,而且善于射击。《礼记·射义》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孔子在操场射箭,就像NBA小皇帝詹姆斯在篮球场练投篮一样,周边围满观众,足见其射术之高明。这个样子的孔子足可以当射箭教练。“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同样出自《礼记》的这段话,显示出孔子的射箭理论水平也是不低的。本纪中也曾记载了孔子办学时的“六艺”顺序:“礼、乐、射、御、书、数”。把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单兵训练课目“射”“御”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标准的孔夫子雕像,在细刻圣人的慈眉善目、气度超凡之外,总是要在他腰间挂上一把剑。这把剑长度在90厘米左右,足以杀人于半米开外。

孔夫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民办教师”,不需要天天去跟人比武打架,但却总是挂着这种“凶器”,所为何来?

这是因为,孔夫子身处的时代,遍及尚武之风,文人随身佩剑,既是高贵的象征,又真有防身功能。那时的文人,绝非个个是手无缚鸡之力、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世间崇尚的是尚于剑术、高大魁梧的“士大夫”。不仅孔子持剑,而且其学生都有兵刃。孔子高徒子路“好长剑”,冉有“用矛于齐师”,樊迟“率师逾沟”,都是武士。他们与孔子习文,也并没有废弃武术,是可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从文人持剑的风气,足以说明汉民族的前身——先秦时期的华夏民族,是一个十分强悍的民族,养成了尚武的习俗与精神。从国君到贵族到平民,无论武人还是文人,只要是男人,就都普遍喜爱剑。古代文人并不与纯粹的书生划等号,他们大都有武士的一面,甚至还有游侠的身影。他们剑不离身,身不离马,肌肉很发达,路见不平并不需要左顾右盼,眼睛不眨拔刀相助就是。

孔子带领七十二名学生,环游祖国大好河山。一路上的艰险,恐怕不比《西游记》里的唐三藏少。唐三藏身边有三个徒弟,个个身怀绝技,神通广大。而孔子身边虽然人数不少,但只是学生,如果他们像后来的宋明两代书生那样,个个文弱,那么在游学的半路上,师徒们恐怕早就被劫匪放倒了。

但是,孔子游学数十年,我们没听说被劫杀的事情发生,学生中有营养不良饿死的,但却没有一个倒在山贼剑下。这说明孔子的徒弟,那不但是一群学生,而且也是一群剑客。七十二位剑客,加上一位大力士老师,这样一群文人,哪个强盗敢惹?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