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装戏剧头盔艺人沈崇荣的“申遗”梦

优你畅阅
2012-09-16 11:07:25

(记者沈华铃)纸皮、剪刀、胶水、珠子、金箔……这些看起来普通又没有关联的东西,在沈崇荣的手中,却能变成一顶顶精美异常、珠光宝气的头盔。这些头盔,在漳州各地的戏剧舞台上闪闪发亮,远销台湾、新加坡。

今年50岁的沈崇荣,在芗城区腾飞路市尾293号开了一家荣兴工艺店。他出生在一个制作头盔和漳绣的工艺世家,15岁时在父亲沈秉元的“锦华绣铺”当学徒,学得头盔及漳绣制作技艺。沈崇荣说,他家制作的头盔,主要用于古装戏剧,到上世纪80年代初,各地重修庙宇、重塑神像,许多神像头上都要戴头盔。沈崇荣又做了各种规格的神像头盔,大的直径有60厘米,小的直径只有3厘米,由于做工精美,品种繁多,很受顾客欢迎。

沈崇荣说,戏剧头盔的制作工艺复杂,要根据演员的头围,在纸板上画出图样,剪出后粘上铁线箍,涂上胶,这样才会既轻又坚韧,即使从几层楼上扔下也不会坏,有的甚至可以坐人。经过做绒球、串珠子、上粉线、喷漆、贴金箔等十几道工序后,最后才组装。

不过,已经做了几十年,沈崇荣早就练就了一手好功夫。头盔上的许多部位,需要用胶料在表面涂塑,沈崇荣不用画底稿,瞬间就能画出各种图案。昨天,他还向导报记者现场演示制作一个简单的小号头盔,从一张不起眼的纸皮,到一个有模有样的头盔,他只花了半小时。更让导报记者惊讶的是,废弃的贝壳、过期的报纸经过沈崇荣的巧手,也能被用来做头盔的配件。

其实,现在漳州会做头盔的人寥寥无几,制作的量很少。在沈崇荣的作坊里,只有他夫妻俩、儿子及妹妹与两个帮工在做,而一些部件放给外工拿回家做。由于全是手工制作,产量有限,产品一直供不应求,除了在漳州各县市及厦门销售外,还远销台湾、新加坡。

不过,比起其他行业,做头盔工艺复杂,利润少。对此,沈崇荣倒显得淡定,他说,这毕竟是漳州的传统工艺,无论如何也得传下去。现在,沈崇荣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把这项技艺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