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斩杀明朝使者 朱元璋为何忍气吞声不敢出兵?

偶遇汪波
2016-01-09 12:26:00

文/独孤雁

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明太祖派杨载等七人为出使日本,但让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日本当局直接杀死五名使者,并把另外两人扣押三个月之久。两国交兵尚且不斩来使,这无疑是对大明朝的严重挑衅,但更令人惊讶的是,自尊心极其强烈的朱元璋居然选择忍气吞声,没有任何举动,后来还把日本列入“不征之国”!日本为何斩杀使者?朱元璋又为何隐忍?且看【纵横五千年】的编者独孤雁一一道来!

元末明初,日本倭寇经常袭扰东南沿海地区,朱元璋称帝后,派遣使者到日本声讨其罪。此时明朝军力强盛,所以朱皇帝的口气非常强硬,“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廷,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岂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图之”。

日本斩杀明朝使者!朱元璋为何忍气吞声,不敢出兵?

【影视剧中朱元璋的形象】

朱元璋给日本当局“划出道”了,要不就称臣纳贡,要不你就修兵自固,如果倭寇来敢来犯,别管我打到你老家,”抵其国,缚其王”!使者抵达日本后,见到的并不是“日本国王”。当时日本正处在“南北朝时期”,诏书送到了南朝怀良亲王手里。怀良亲王虽然出身皇族,但却是一位武将,他看完诏书后,二话不说,当场把五个使者杀死。

剩下的两个使者回国后,朱元璋非常恼火,但没有任何举动。洪武三年,朱元璋又派使者出使日本,这次诏书的口气大为和缓,但使者还是差地掉了脑袋。后来怀良亲王回了一封国书,其中说道,“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涂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若君胜臣负,君亦不武;若臣胜君负,反贻小邦之羞。”

日本斩杀明朝使者!朱元璋为何忍气吞声,不敢出兵?

【影视剧中日本武将的形象】

朱元璋看到这封诏书后很生气,但最终还是没有出兵,这是为何呢?我想无外乎一下几点原因:

其一,忽必烈的历史教训。元朝建立之初,忽必烈也曾调遣军队东征日本,但因自然等意外因素遭到了失败。明朝与日本虽然之隔一海,但当时条件有限,这种大规模跨海作战缺乏根本保障,胜负难料的情况下,朱元璋没有轻举妄动。

其二,北元残余势力尚存。此时的朱元璋虽然已经建立明朝,但北元的的势力尚未彻底肃清。对于朱元璋来说,北元的威胁远远大于远在东洋的日本,因此明初军事行动主要目的在于彻底消除北元的影响。

日本斩杀明朝使者!朱元璋为何忍气吞声,不敢出兵?

【影视剧中朱元璋与诸将】

其三,百废待兴,休养生息。自从元朝末年以来,战乱不断,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封建王朝以农立国,朱元璋建国之初,最迫切的任务是休养生息,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如果再对远在东洋的日本大动兵戈,无异于穷兵黩武。

其四,群臣劝谏。以朱元璋的性格,他不可能对日本斩杀使者的行为无动于衷,其实他还是一度想征伐日本的,但遭到群臣的反对,特别是自己的外甥、曹国公李文忠。在群臣的劝谏下,朱元璋恢复了平静,最终决定面对现实,不再东征日本。

朱元璋虽然放弃了军事行动,但他还是决定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他下令断绝与日本的一切朝贡贸易。朱元璋是忍了下来,但他怕自己的子孙不能忍,所以特意把日本列入“不征之国”。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