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wukong.com/answer/6750801972674167048/
这个问题,有它的时代背景,晚清如何实现近代化,人才推动是先决条件,对于先进大国而言,人才可以在本国培养,但晚清的新式学堂设立太晚,人才培养不得不依赖于外国,于是清末兴起了出洋留学,这是一个国家落后了迫不得已的办法。
我们敬爱的总理曾在日本京都求学,图中前排左二翔宇即是。
蔡锷,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图为蔡将军年轻照。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内忧外患,交相煎迫,尤其是甲午一战,创伤深痛,在危难之中涌现一线曙光,那就是维新运动,以及因近代化改革而需求的人材培养。虽然维新失败,但在人材培养上,尤其是派遣学生出洋留学,却未停止,正是这批人,在日后中国建设上,成为一股很大的推动力。
陈寅恪,有令人羡慕的留学经历,其实他的第一站是日本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陈独秀,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图为年轻时的陈独秀。
最早出洋留学是欧美各国,改由去日本留学是1896年以后,完全是甲午战争刺激的结果。日本改革前国情和我们很相像,又都是亚洲国家,文化、社会很接近,日本短短一段时间就跃为世界强国,是个鲜活的案例,从日本间接学习西洋的近代化最为简便,在客观条件上,留学日本较留学欧美有很多方便之处,海路近,省事,同文同种等,于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留学日本成为一股热潮。
蒋先生,毕业于东京振武学校,图右为穿和服的蒋先生。
鲁迅先生留学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后弃医从文,图中坐地上的为留日时期的鲁迅先生。
从1896年-1937年,留学日本的学生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是1896-1911年,第2阶段是1912-1915年,第3阶段是1916-1931年,第4阶段是1932-1937年,第1阶段返国的学生,大多是中国太落后,国情所致,第2、3、4阶段回国的学生,主因是日本侵略中国,其中又以第1阶段回国的学生最受当时重视,对日后的影响也最大。
阎锡山,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图为早年与孙先生合影。
汪兆铭,一生无小错,但犯了逆天大错,早年留学日本,入法政大学,图为年轻汪某人。
尽管学生留洋欧美从1872年就开始了,但甲午一战,好像中国人都受到了刺激,1896年开始纷纷往日本留学,没几年在人数上后来居上,超过了留欧美,特别是1905-1906年,留日学生创造了8000人的纪录。有人说,民国时期中国大地上涌现出来的名人,几乎都有去日本的经历,在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
这个问题,有它的时代背景,晚清如何实现近代化,人才推动是先决条件,对于先进大国而言,人才可以在本国培养,但晚清的新式学堂设立太晚,人才培养不得不依赖于外国,于是清末兴起了出洋留学,这是一个国家落后了迫不得已的办法。
我们敬爱的总理曾在日本京都求学,图中前排左二翔宇即是。
蔡锷,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图为蔡将军年轻照。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内忧外患,交相煎迫,尤其是甲午一战,创伤深痛,在危难之中涌现一线曙光,那就是维新运动,以及因近代化改革而需求的人材培养。虽然维新失败,但在人材培养上,尤其是派遣学生出洋留学,却未停止,正是这批人,在日后中国建设上,成为一股很大的推动力。
陈寅恪,有令人羡慕的留学经历,其实他的第一站是日本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陈独秀,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图为年轻时的陈独秀。
最早出洋留学是欧美各国,改由去日本留学是1896年以后,完全是甲午战争刺激的结果。日本改革前国情和我们很相像,又都是亚洲国家,文化、社会很接近,日本短短一段时间就跃为世界强国,是个鲜活的案例,从日本间接学习西洋的近代化最为简便,在客观条件上,留学日本较留学欧美有很多方便之处,海路近,省事,同文同种等,于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留学日本成为一股热潮。
蒋先生,毕业于东京振武学校,图右为穿和服的蒋先生。
鲁迅先生留学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后弃医从文,图中坐地上的为留日时期的鲁迅先生。
从1896年-1937年,留学日本的学生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是1896-1911年,第2阶段是1912-1915年,第3阶段是1916-1931年,第4阶段是1932-1937年,第1阶段返国的学生,大多是中国太落后,国情所致,第2、3、4阶段回国的学生,主因是日本侵略中国,其中又以第1阶段回国的学生最受当时重视,对日后的影响也最大。
阎锡山,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图为早年与孙先生合影。
汪兆铭,一生无小错,但犯了逆天大错,早年留学日本,入法政大学,图为年轻汪某人。
尽管学生留洋欧美从1872年就开始了,但甲午一战,好像中国人都受到了刺激,1896年开始纷纷往日本留学,没几年在人数上后来居上,超过了留欧美,特别是1905-1906年,留日学生创造了8000人的纪录。有人说,民国时期中国大地上涌现出来的名人,几乎都有去日本的经历,在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