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衰落的?


1条回答
刘未醒 关注
2020-01-06 16:11:46

这个既有魏国的先天缺陷的原因,也有魏国统治者后天策略错误的原因。种种原因交织之下,使得原本强盛的魏国,最终错失了发展的良机,最终落得被他人吞并的下场。具体包括魏国地理位置缺陷、军事策略错误、人才流失严重3个方面。

魏国战略位置的天然缺陷

三家分晋后,魏国分的土地应该算是最肥沃的。因为魏国地处中原地区,被称为“天下之胸腹”。

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变换、交替的意思)居也。

司马迁在这里就指出了魏国的战略位置,是有着天然的缺陷的。对于大一统的政权来说,自然可以居中而控制八方,瞰制天下。但是对于纷乱的战国来说,魏国却是四战之地。魏国的四周都有大国,西有强秦,北有赵国,东有齐国,南有楚国。这样的战略位置,极容易陷入多面作战的境地,在军事上是极为不利的。

而且,因为魏国处于中原腹地,境内多平原,道路更是四通八达,极少有天然的险隘可供防守。尤其是到了迁都大梁后,这种情况更加突出。而且更为严重的是,魏国的东西两部被韩国从中间隔开,使得魏国的领土形状就像一条裤子(从上往下看或从下往上看)。

而连接东西两部分的通道,位于吕梁山和太行山之间。一旦这条道路被切断,魏国便东西不能两顾,陷入极为危险的境地。其实,同时代的人,就已经指出了魏国这种战略地位上的天然缺陷。

(魏国)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之地势,故战场也。

战国初年,其他大国还没崛起,这种战略位置上的天然缺陷还不明显。等到了齐、楚、秦、赵强势崛起之后,魏国的处境就非常艰难了,慢慢地划入了衰落的深渊。

魏国错误的军事策略

战国初期,其他大国尚未崛起,趁着这个空档,魏文侯抓住机遇变法,而又能与当时的赵国、韩国打好关系,从而才成为当时第一强国。

韩、赵两国都曾向魏国借兵,以讨伐对方,但魏文侯都没有答应,只是说韩、赵两国都是自己的兄弟之国。后来两国知道事情真相后,全部去朝见魏文侯,相当于变相地承认了魏国的盟主地位。此时,魏国的策略还是正确的。

魏文侯在任用吴起为将,攻下河西之地后,使得魏国控制了黄河天险,进攻可以突破到秦国腹地,防御则可以依靠黄河,保卫魏国国都安邑的安全。但此后,魏文侯却转移了进攻方向,开始攻打处于赵国境内的中山国,这是魏国战略错误的开始。

因为中山国位于赵国境内,每次都需要向赵国借道。而且,攻下之后,也极难有效统治。战争持续了三年,魏国才攻下中山国,损失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最后却为赵国做了嫁衣。

魏攻中山而不能取,则魏必罢(通疲劳的疲),罢则赵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赵而有中山矣。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

这也是赵国同意借道给魏国的原因,最终的结果也正是这样。被魏国攻打下的中山国,先是脱离了魏国的掌控,最终又被强大起来的赵国吞并。更让人头疼的是,魏文侯联合韩、赵两国,开始攻打齐、楚两国。

齐国趁秦、魏两国在争夺河西之地时,派兵攻打了魏国。此时,韩、赵、魏三国尚未得到周天子承认,因此有共同利益诉求的三国,还能紧紧团结在一起。为了报复齐国趁自己动乱时背后捅刀子,魏国趁齐国国君去世的时候攻打齐国,并战而胜之。

等到了魏文侯儿子魏武侯即位,又联合三晋之兵攻打楚国,攻下大梁,从此大梁为魏国所有。所以,到了这时候,秦、齐、楚三个强国,都已经和魏国结下梁子,从三个方向包围了魏国。

魏武侯即位后,骄傲自大。趁赵国国君新立,发兵攻打邯郸,帮助其他公子争夺赵国国君之位,但最终失败。此后,魏赵两国分歧越来越大,最终兵戎相见。

郑国夹在楚、韩、魏三国之间,后被韩国吞并,使得一直想要吞并郑国的魏国大为不满,韩魏关系出现裂痕。从此,三晋联合的局面,便是名存实亡了。甚至为了控制魏国的扩张,韩、赵两国联手,共同打击魏国。

魏南与(交好的意思)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这就是魏国采取了严重错误的军事战略,使得和四周的大国同时结怨。原本就处于四战之地的魏国,从此便没有安宁之日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选择一个主攻方向,而交好其他周边国家。魏国之所以这样,也和魏国的人才流失有密切关系。

魏国人才流失严重

魏国堪称战国的“人才培育基地”,吴起、商鞅、张仪、范雎、孙膑等,哪一个都是当时之俊杰,只要能留下一个,魏国便有一统天下的希望。可魏武侯听信谗言,逼迫吴起不得不离开魏国而投奔楚国。逃到楚国的吴起负责变法,虽然时间极短,可也迅速使得楚国威震诸侯,秦、魏都不敢和楚国争锋。由此足见吴起大才,但最终却不能为魏国所用。

商鞅、张仪、范雎、孙膑等,亦是因为魏国国君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而大多为敌国所用,魏国多次把一统天下的机会都完美错过了。

商鞅在秦国变法,使得秦一举而成大国。张仪连横、范雎远交近攻,孙膑带领齐国取得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大胜,这些都给魏国以沉重打击,使得魏国的国力、运势不同程度地下滑。这就是魏国有人才而不能用,用而不能信,不能全始全终,魏国最终咽下了这个苦果。

综上所述,原本在战国初期一枝独秀的魏国,因为战略位置的天然缺陷、后续错误的军事策略以及人才的严重流失,使得魏国迅速衰落下来。

虽然后来魏国用强制手段和韩、赵两国换地,以求把魏国东西两部连成一片。但最终其他各个诸侯国的压力下,魏国的计划没有全部实现,只是交换了部分土地,魏国地理位置缺陷的魔咒没有打破。

等到魏国为了避开秦国的军事压力,把国都由安邑搬到大梁时,更加注定了魏国衰落的结局。原先安邑北有鸣条山,西有黄河,南有石门山,东有景山,是比较容易防守的。而搬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后,因为四周都是平原,无险可守,只能集结重兵保护。后世的北宋,也是被开封无险可守的情况生生拖垮。

等到齐、魏爆发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时,都是因为齐军直捣大梁,而魏军不得不回援,从而中了齐军的计谋而导致打败,进而一步步衰落下去而不可挽回。

魏国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占领了河西之地后,直捣秦国腹地,占领关中地区。从而取得秦国进可以吞并六国,退可以闭关自守的优势。而不是四面开花,四处树敌,最终被其他崛起的大国生生夹在中间,成为“夹心饼干”,只能是别人口中的美味了。

登录 后发表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