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wukong.com/answer/6802245149360390413/
魏延,作为忠于蜀汉屈指可数的将才,为什么被自己人所杀,还夷了三族,这一直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问题里有两个点,一是忠臣,二是灭族,下面把事件还原,稍作分析。
图为汉中褒斜古栈道陈列室。
首先魏延肯定是蜀汉的忠臣,如果非要说魏延以前跟刘表,后来跟韩玄,再归刘备,几易其主就是叛徒,那三国人物都有此迹,有人非要相信《三国演义》说他有反骨,食其禄而杀其主,把小说当史料来看,那就什么也别说了,实际上魏延一生就反过一次,而且性质还不同,他归了刘备后,一直在诸葛亮帐下,尽管不怎么信赖,仍然忠心辅佐,直到最后。
图为昭化古城的魏延石像。
为什么魏延最后落得灭族下场,诸葛亮率军第5次北伐时,魏延为前锋,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结果诸葛亮病死在了五丈原,死前遗言,部队回撤,魏延作为前军断后,听到消息后的魏延觉得,都已经剑拔弩张了,怎么能就撤呢,丞相不在了不还有我么,此话一出,便将掌军的长史杨仪推到了对立面,而且魏延和杨仪两人平时就不对付。
四川梓潼的魏延祠。
杨仪要回撤,魏延觉得可攻曹,带着部队赶到杨仪前面,并烧掉栈道,阻挡杨仪带兵回撤,杨仪就认为魏延反了,赶紧把消息传回成都,魏延也不示弱,也上奏杨仪造反,在成都的刘禅不知怎么回事,问身边人,这两人都说对方反了,肯定有人说假话,到底谁反了呢,蒋琬、董允这帮书呆子分析,杨仪一拿笔的不可能反的,倒是魏延曾有倒戈的劣迹,所以刘禅这帮人,不去搞清事情,靠猜的是魏延反,派禁军去捉拿,让杨仪逮到了机会,令马岱斩了魏延。
魏延死后被抛尸荒野,蒋琬任丞相重新安葬魏延,至今魏延墓已不存,只有残破石马两尊。
其实这两人都没有造反,只是两人平时水火不容,杨仪尊诸葛亮遗令,少了丞相征战受影响,要回撤从长计议,魏延认为,北伐大事在于众将士,并非丞相一己之力,且已箭在弦上,为此两人大吵进而互相诬陷,刘禅糊涂的站在了杨仪这边,魏延成了刀下鬼,因为是以谋反罪论处的,汉代律法,谋反罪是十恶重罪,要处以诛灭三族之极刑,于是魏延的父、兄、妻三族被屠干净。
《三国演义》中,魏延被塑造为了一个生有“反骨”之人,然而历史上的魏延却是对蜀汉忠心耿耿,虽然有些自傲和叛逆,但却从来没有反叛之心。那么,忠心耿耿的魏延,又为何被杀且被灭三族呢?实际上,不过是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与杨仪争权所致罢了。
魏延长期跟随刘备,乃是刘备的绝对嫡系
作为蜀汉名将,史书并未介绍他是何时开始跟随刘备的,《三国志·魏延传》中只说“(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即建安十六年(211年)时跟随刘备入蜀作战。
从这些有限的记载来看,魏延在入蜀作战之前还只是个默默无闻之辈,而随着刘备和刘璋决裂,刘备最终夺取蜀地,魏延这才因为屡立战功而被封为牙门将军。牙门将军乃是刘备所创,先后授予赵云和魏延,虽然《通典》将牙门将军列入杂号将军,但在蜀汉却并非如此,而是与主公关系亲近,需要常伴左右、参赞军谋,并代为主公统领亲兵的职位,任职者不仅要具备过人的勇武,还要有出色的军事谋略。由此可见,魏延不仅能力出色,而且极受刘备信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赢得与曹魏的汉中之战后,自称汉中王,而在大家纷纷建议由张飞担任汉中太守之时,刘备却意外的将魏延任命为了汉中都督、太守,并将其擢升为镇远将军。可见,对于长期跟随自己的魏延,刘邦赋予了极大的信任和重视。
在此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魏延都忠心耿耿的履行着镇守汉中的责任,章武元年(221年),刘备正式称帝,建立蜀汉政权,魏延则被进封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223年),刘备去世后,太子刘婵登基,魏延被加封为都亭侯。
此后,从建兴五年(227年)至建兴九年(231年),魏延曾先后四次跟随诸葛亮北伐,不仅屡立战功,甚至还在第一次北伐时,便曾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但并未被诸葛亮采纳。北伐之余,魏延则依旧担负着守卫汉中的任务,而魏延在此期间因功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不过,魏延虽然勇猛过人、能征善战,但性格上却有些恃才傲物,先后与刘琰、杨仪等人交恶,甚至曾数次拿刀要杀掉杨仪,只是在诸葛亮、费祎等人的调解下,这才没有酿成大祸。魏延的这种性格,显然让他得罪了太多的人,而这也为他的悲剧下场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北伐途中去世,魏延与杨仪争权被杀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率兵北伐,魏延担任先锋官。然而,在这次北伐途中,诸葛亮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同年秋,诸葛亮病情加重,临终之际他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商议身后之事,定下了自己去世之后便撤军,并以魏延断后的决定,而且表明,如果魏延拒不奉令,那便随他去留。
不久之后,诸葛亮去世,为了保证大军顺利返回,杨仪等人秘不发丧,依照诸葛亮遗计,令费祎向魏延传达撤军,并令其断后的命令。魏延闻言,不满的说道,“丞相虽然死了,但我还在。亲属官员就可以将其安葬,我来率领军队北伐,怎么能因为他的死荒废了天下大事?况且我魏延何许人也,怎么能听从杨仪的安排,甘作断后之将。”(《三国志·魏延传》)
得知魏延的态度后,杨仪便按照此前的安排,不再理会魏延的去留,直接率领大军徐徐撤退。魏延得知后自然大怒,认为杨仪这是有意怠慢自己,于是日夜兼程的赶到了杨仪大军之前,并将所过之处的道路全部破坏,想要赶在杨仪之前率先返回成都。
杨仪和魏延的矛盾全面爆发之后,两人均上书刘禅指责对方谋反,刘禅无法决断之下,只得向朝中大臣进行询问,结果董允、蒋琬等人都表示信任杨仪、怀疑魏延。可以说,由于魏延平日里的性格原因,此时朝中的形势对于他已经极为不利。
在朝中局势不利的情况下,魏延率军先行抵达占据了南谷口,并随即对杨仪大军发动了进攻,杨仪则命王平抵御魏延。王平来到两军阵前,大骂魏延的先头部队“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的部署知道此事错在魏延,因此“军皆散”,只有魏延和其子数人逃亡,杨仪则派遣马岱追上魏延并将其斩杀。杀死魏延之后,杨仪将马岱献上的魏延头颅踩在脚下,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并随之诛灭魏延三族,可见杨仪对魏延的恨意。
《三国志》明确指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而元代的郝经也认为魏延被杀乃是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可见魏延之死乃是因与杨仪争权,再加上两人长久以来的矛盾导致的。
魏延,作为忠于蜀汉屈指可数的将才,为什么被自己人所杀,还夷了三族,这一直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问题里有两个点,一是忠臣,二是灭族,下面把事件还原,稍作分析。
图为汉中褒斜古栈道陈列室。
首先魏延肯定是蜀汉的忠臣,如果非要说魏延以前跟刘表,后来跟韩玄,再归刘备,几易其主就是叛徒,那三国人物都有此迹,有人非要相信《三国演义》说他有反骨,食其禄而杀其主,把小说当史料来看,那就什么也别说了,实际上魏延一生就反过一次,而且性质还不同,他归了刘备后,一直在诸葛亮帐下,尽管不怎么信赖,仍然忠心辅佐,直到最后。
图为昭化古城的魏延石像。
为什么魏延最后落得灭族下场,诸葛亮率军第5次北伐时,魏延为前锋,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结果诸葛亮病死在了五丈原,死前遗言,部队回撤,魏延作为前军断后,听到消息后的魏延觉得,都已经剑拔弩张了,怎么能就撤呢,丞相不在了不还有我么,此话一出,便将掌军的长史杨仪推到了对立面,而且魏延和杨仪两人平时就不对付。
四川梓潼的魏延祠。
杨仪要回撤,魏延觉得可攻曹,带着部队赶到杨仪前面,并烧掉栈道,阻挡杨仪带兵回撤,杨仪就认为魏延反了,赶紧把消息传回成都,魏延也不示弱,也上奏杨仪造反,在成都的刘禅不知怎么回事,问身边人,这两人都说对方反了,肯定有人说假话,到底谁反了呢,蒋琬、董允这帮书呆子分析,杨仪一拿笔的不可能反的,倒是魏延曾有倒戈的劣迹,所以刘禅这帮人,不去搞清事情,靠猜的是魏延反,派禁军去捉拿,让杨仪逮到了机会,令马岱斩了魏延。
魏延死后被抛尸荒野,蒋琬任丞相重新安葬魏延,至今魏延墓已不存,只有残破石马两尊。
其实这两人都没有造反,只是两人平时水火不容,杨仪尊诸葛亮遗令,少了丞相征战受影响,要回撤从长计议,魏延认为,北伐大事在于众将士,并非丞相一己之力,且已箭在弦上,为此两人大吵进而互相诬陷,刘禅糊涂的站在了杨仪这边,魏延成了刀下鬼,因为是以谋反罪论处的,汉代律法,谋反罪是十恶重罪,要处以诛灭三族之极刑,于是魏延的父、兄、妻三族被屠干净。
《三国演义》中,魏延被塑造为了一个生有“反骨”之人,然而历史上的魏延却是对蜀汉忠心耿耿,虽然有些自傲和叛逆,但却从来没有反叛之心。那么,忠心耿耿的魏延,又为何被杀且被灭三族呢?实际上,不过是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与杨仪争权所致罢了。
魏延长期跟随刘备,乃是刘备的绝对嫡系
作为蜀汉名将,史书并未介绍他是何时开始跟随刘备的,《三国志·魏延传》中只说“(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即建安十六年(211年)时跟随刘备入蜀作战。
从这些有限的记载来看,魏延在入蜀作战之前还只是个默默无闻之辈,而随着刘备和刘璋决裂,刘备最终夺取蜀地,魏延这才因为屡立战功而被封为牙门将军。牙门将军乃是刘备所创,先后授予赵云和魏延,虽然《通典》将牙门将军列入杂号将军,但在蜀汉却并非如此,而是与主公关系亲近,需要常伴左右、参赞军谋,并代为主公统领亲兵的职位,任职者不仅要具备过人的勇武,还要有出色的军事谋略。由此可见,魏延不仅能力出色,而且极受刘备信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赢得与曹魏的汉中之战后,自称汉中王,而在大家纷纷建议由张飞担任汉中太守之时,刘备却意外的将魏延任命为了汉中都督、太守,并将其擢升为镇远将军。可见,对于长期跟随自己的魏延,刘邦赋予了极大的信任和重视。
在此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魏延都忠心耿耿的履行着镇守汉中的责任,章武元年(221年),刘备正式称帝,建立蜀汉政权,魏延则被进封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223年),刘备去世后,太子刘婵登基,魏延被加封为都亭侯。
此后,从建兴五年(227年)至建兴九年(231年),魏延曾先后四次跟随诸葛亮北伐,不仅屡立战功,甚至还在第一次北伐时,便曾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但并未被诸葛亮采纳。北伐之余,魏延则依旧担负着守卫汉中的任务,而魏延在此期间因功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不过,魏延虽然勇猛过人、能征善战,但性格上却有些恃才傲物,先后与刘琰、杨仪等人交恶,甚至曾数次拿刀要杀掉杨仪,只是在诸葛亮、费祎等人的调解下,这才没有酿成大祸。魏延的这种性格,显然让他得罪了太多的人,而这也为他的悲剧下场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北伐途中去世,魏延与杨仪争权被杀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率兵北伐,魏延担任先锋官。然而,在这次北伐途中,诸葛亮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同年秋,诸葛亮病情加重,临终之际他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商议身后之事,定下了自己去世之后便撤军,并以魏延断后的决定,而且表明,如果魏延拒不奉令,那便随他去留。
不久之后,诸葛亮去世,为了保证大军顺利返回,杨仪等人秘不发丧,依照诸葛亮遗计,令费祎向魏延传达撤军,并令其断后的命令。魏延闻言,不满的说道,“丞相虽然死了,但我还在。亲属官员就可以将其安葬,我来率领军队北伐,怎么能因为他的死荒废了天下大事?况且我魏延何许人也,怎么能听从杨仪的安排,甘作断后之将。”(《三国志·魏延传》)
得知魏延的态度后,杨仪便按照此前的安排,不再理会魏延的去留,直接率领大军徐徐撤退。魏延得知后自然大怒,认为杨仪这是有意怠慢自己,于是日夜兼程的赶到了杨仪大军之前,并将所过之处的道路全部破坏,想要赶在杨仪之前率先返回成都。
杨仪和魏延的矛盾全面爆发之后,两人均上书刘禅指责对方谋反,刘禅无法决断之下,只得向朝中大臣进行询问,结果董允、蒋琬等人都表示信任杨仪、怀疑魏延。可以说,由于魏延平日里的性格原因,此时朝中的形势对于他已经极为不利。
在朝中局势不利的情况下,魏延率军先行抵达占据了南谷口,并随即对杨仪大军发动了进攻,杨仪则命王平抵御魏延。王平来到两军阵前,大骂魏延的先头部队“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的部署知道此事错在魏延,因此“军皆散”,只有魏延和其子数人逃亡,杨仪则派遣马岱追上魏延并将其斩杀。杀死魏延之后,杨仪将马岱献上的魏延头颅踩在脚下,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并随之诛灭魏延三族,可见杨仪对魏延的恨意。
《三国志》明确指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而元代的郝经也认为魏延被杀乃是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可见魏延之死乃是因与杨仪争权,再加上两人长久以来的矛盾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