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争?

1条回答
晨晨 关注
2019-03-21 10:24:10

古代战场上兵力占有优势的一方,不出意外的话通常会获得胜利,然而事实却常常出人意料。历史上不乏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这些战役的成败甚至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周武王讨伐商朝的关键战役,这场战役因发生于牧野(今河南新乡)而得名。战役中,周武王组成的联军人数为4.5万人,而商朝军队多达17万(也有说70万)。在兵力如此悬殊的差异下,周武王率先发动进攻,将商朝军队中由奴隶和战俘组成的前军阵型冲乱,进而全军崩溃,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周朝自此取代商朝,开始了前后长达近800年的统治。

牧野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先发制人的著名战役,它充分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告诫强者不可恃强凌弱,为非作歹,同时也提醒弱者无需恐惧敌人的强大,只要站在正义的一方,激励起同仇敌忾的勇气,则将看到胜利的曙光。

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决定秦朝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项羽凭借此战奠定了西楚霸王的地位。公元前208年,项羽率领5万人马对阵秦将章邯、王离所率领的40万大军,双方在巨鹿(今河北平乡)展开交战。项羽率将士渡过漳水后,将渡舟尽数凿沉,背水而战;又将煮饭的锅全部砸烂,以示有去无回,决一死战的决心,这也是成语“破釜沉舟”的由来。

两军交战时,项羽率先发起进攻,带动各路诸侯发动进攻,历经九战九捷,歼灭秦军十余万,坑杀二十万,秦朝自此名存实亡,最终宣告灭亡。项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万丈豪气,令人钦佩不已,无愧霸王之名。

昆阳之战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建立新朝。王莽推行一系列不符合当时情势的改革措施,使得举国上下,民怨沸腾,起义浪潮遍布各地。西汉宗室后裔刘演、刘秀兄弟也加入到起义军队伍中,于公元23年建立了更始政权,刘演受封大司徒,刘秀受封太常偏将军。

王莽闻讯派王邑、王寻率领42万大军前往征剿,却被不足2万人马的更始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杀得大败而逃。

在这场战役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大放异彩,亲率千余人上阵搏杀,如入无人之境,阵斩新军统帅王寻。此战过后,王莽再无力量抵挡起义军的步伐,最终被起义军杀死,新朝灭亡。此后,刘秀一路征战,建立东汉,成为一代开国皇帝,史称光武帝。

鄱阳湖水战

鄱阳湖水战是元朝末年,以朱元璋为首的起义军和陈友谅建立的陈汉政权展开的一场殊死较量。陈友谅是元末起义军中势力最大的一支,他企图击败朱元璋,统一江南各地。1363年,陈友谅派出60万大军攻击朱元璋占据的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率20万大军前往救援。

两支大军在鄱阳湖康郎山相遇,陈友谅竟然使出曾经让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吃了大亏的铁索连船布阵法。朱元璋审时度势,采用火船破敌,一举歼灭60万大军,陈友谅被乱箭射杀。朱元璋趁势击败盘踞苏州的张士诚和占据宁波的方国珍,统一江南。1367年,朱元璋拜徐达、常玉春为大将军,派25万大军誓师北伐,将元朝皇帝赶出大都,建立了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朝代:明朝

萨尔浒之战

明朝万历年间,辽东的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各部落,建立后金,称天命汗。1618年,努尔哈赤宣布“七大恨”,誓师反清。明朝任命杨镐为辽东经略,会合朝鲜援军和海西女真组建了一支11万兵马的征剿大军,兵分四路剿灭后金。

极富军事谋略的努尔哈赤采用“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原则,集中兵力先后击败三路明军,斩杀5万余人。从此,明朝对后金被迫采取守势,放弃辽东大片领土,清朝应运而生。随后明朝更陷入内地流寇作乱,外有强敌压境的两头作战之险境,最终宣告灭亡。

综上所述,以少胜多的战役大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通常发生于朝代交替之际,一方是冉冉升起的红日,另一方则徐徐落下的夕阳。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新组建的军队中一旦出现智勇双全之人,审时度势,巧妙应对;并身先士卒,发起进攻的话,很可能将形成摧枯拉朽的效应,一举而战胜表面强大无比的老旧军队。还有一点,就是选将非常重要,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昆阳之战中的王邑、王寻,萨尔浒之战中的杨缟等都是无能之辈。选将如此,焉能不败!

登录 后发表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