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虹夹镜”之消失的盘光桥追踪 是洛阳桥1.6倍长

柳絮飞扬如雪花
2013-03-01 11:46:14

  名字由来

  【道询念及义波入梦 把建桥之心“盘光”给自己】

  据传有一天晚上,僧道询正在为设计中的乌屿桥所存在的一个难题所困时,一阵疲劳袭来,在似睡非睡间,道询见一位同道和尚来找他,说是当年参与修建洛阳桥的义波。

  义波对道询说:“你几年来建了不少桥,但欠缺能与洛阳桥比肩的石桥;今特来把我腹中尚未用完的建桥之心,盘光给你,助你在洛阳桥外的乌屿,再建一座岛陆相连的大桥,使洛阳江边,好事成双,也让你在青史上留个好名声。”

  话刚说罢,义波就从胸中掏出一颗还在跳动的红心,往道询的胸里塞了进去,道询猛然从梦中惊醒。思路忽然开朗,还真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经过六年多的努力,比洛阳桥还壮大的乌屿跨海石桥就这样成功地建了起来。

  僧道询因念及义波和尚入梦来把他未用完的建桥之心“盘光”给自己,就叫此桥为“盘光桥”,并在桥头(盘光桥石塔下海边)的巨岩上,凿刻“盘光桥”三大字,字体古朴雄劲,没有落款,不知何人所题;除此三字外,再没有任何碑刻记载。可惜因巨岩被炸,此三字今已不存。

  地位何差

  【洛阳桥是南北官道且为蔡襄所建】

  “洛阳桥,因为有蔡襄的‘三绝’碑记而闻名海内外,蔡襄也因洛阳桥名满天下,两者相得益彰。”泉州文物保护管理所主任黄真真说,相比之下,盘光桥因后来失修塌圮,知道的人便不多了。

  据介绍,盘光桥的地理位置没有洛阳桥重要。洛阳桥是当时连接南北官道的桥梁,盘光桥起初虽兼作后渚港的备用码头,但进入明朝后,泉州的海上对外贸易就衰败了,不再作为码头用,其桥又因年久失修,再次塌圮,在清乾隆间,虽再重修,但后来又坍塌了。

  僧道询在世时,若不是曾建桥200多座,则将默默无闻,他因地位低下,不如蔡襄名声响亮,故盘光桥也没有洛阳桥知名。

  虽然蔡襄所造的洛阳桥,因其有 “三绝”碑记而名闻天下,但泉州民众也以“七十三、八十四”等谚语来赞颂僧道询所建造的“盘光桥”比“洛阳桥”更长,更壮大。此也应属民间对僧道询建盘光桥的不朽“口碑”。

  上世纪70年代初,在南宋乌屿“盘光桥”的遗址上,由乌屿岛上的金屿和凤屿等人民,在原城东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及海堤建设总指挥林敏捷等人的带领下,以一年多的时间,用人工建成一座乌屿海堤。上世纪70年代的城东人民,创下了轰动泉州的伟大的“万亩海域围垦”业绩,不让僧道询专美于前。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