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传奇大结局客观剧评主太宗朝 武媚娘传奇大结局讲述

马石头
2015-02-03 11:58:46

一. 救赎的主题

我和其他观众讨论的时候,都认为这部片子前后画风不同,我很喜欢前半部有一个原因,这里有着浓浓的宗教色彩,有救赎的主题,有宿命论,有自我毁灭的过程,先来探讨救赎的主题。这个就算的主题,以唐太宗李世民的人物形象为主。

编剧在塑造李世民的时候尽心尽力。对待臣子他极尽宽容令他们知无不言,对待结发妻子他一直心存感念难以忘怀,对待各宫嫔妃,无论喜爱与否,他都会给对方面子,对待儿子更不用说了,在第一集开头,我们就看到作为九五之尊的他抽出时间与儿子一起练剑,他对几个儿子的个性都很了解,以剑术为名,对儿子的性格来了评定,李泰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李恪的重重顾虑,李承乾的不知进退,三个儿子都很恭敬地说父皇教训的是啊儿子们一定改。(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三个儿子的命运都顺应了李世民在开头的评语。我们悲剧地发现,李世民本来想通过提点儿子来阻止他们走上歪路,却没想到他的一片苦心还是白费了。)

《武媚娘传奇》大结局客观剧评,主太宗朝

再来说后庭吧,恰逢新人进宫,这些如花似玉的少女与庄严持重的四妃相聚一堂,好不热闹。令人不禁大发李世民真是人生赢家的感慨。娇儿安稳成长,美妾常伴身侧,朝中重臣皆是一起浴血奋战忠心耿耿的好哥们儿,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可是我们很快发现这个其乐融融的场面其实只是假象,欢声笑语之下掩藏的皆是刀光剑影。矛盾是推动戏剧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主角—武如意的登场,宫闱矛盾悉数展开,爱恨情仇粉墨登场。李世民在这里也不仅仅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他的故事,始于对一个女人的忏悔,终于对另一个女人的追悔。

一头一尾我们看到帝王少年及晚年两段爱情,中间夹杂着手足情,骨肉情,有情必有恨,有恨必有悔,有悔必有救赎。帝王的属性令他不得不时刻注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此他的救赎之路走得不动声色极其隐晦,四妃不察,子女不察,长孙无忌不察,唯有武如意是他命中劫数,将他陈年伤疤一一揭开又逐一抚慰,这段感情太过炽烈,以致江山美人的天平在他心中都有些失衡。

《武媚娘传奇》大结局客观剧评,主太宗朝

观众看到的是这样的画面:功成名就的帝王放着寝宫里新晋的佳人不顾,一个人躲在黑暗的宫殿里饮酒,怀念亡妻。他追忆了从前与长孙皇后的故事,想到自己的前半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辜负了这个结发妻子的。从玄武门之变那天起,他就注定要走一条又长又艰难的道路,他忙着江山社稷,忙着从种种明枪暗箭中脱身,忙得忘了自己的皇后有多么思念自己。

认命的长孙皇后自然不会把心中失落告诉他,只是默默扮演好一个贤惠大度的皇后角色,带好自己的孩子,又撰写女则以彰显女子德行。直到有一天帝王发现自己华发初生,虽说大小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可是与日俱增的孤独却无人诉说,能抓住的,只有昔年那张兰陵王面具,面具下的如花容颜早已香消玉殒,这种对亡妻的悼念和后来的千古名诗“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如出一辙,只不过帝王的感情更宏大一些。

寻常百姓家夫妻的情感疏于粗茶淡饭之中,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疏于对江山社稷的管理,其实江山美人的主题一直都在,只不过一开头的唐太宗并没有犹豫地选择了江山,他心中有悔意,也只能带着这份悔意继续走下去,继续勤勤恳恳做一个明君,不要让长孙皇后白白牺牲。

《武媚娘传奇》大结局客观剧评,主太宗朝

所以说少女武如意在那个晚上邂逅李世民,也是有原因的,她在李世民的救赎之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踏月而来又踏月而去,带着那张面具兰陵王面具与帝王共舞一曲,弥补帝王心中遗憾,透过幽暗的月色与烛光看面具后的脸,一点观音婢,十分武如意,岁月冲淡了长孙皇后的故事。

武如意与李世民的感情,才刚刚开始。这一段拍得非常美,影影绰绰朦朦胧胧,二人在夜色里的相遇也呼应他们的感情最后成为历史洪流中被隐去的一段,作为两代雄主,他们被分隔开来,似乎毫无纠葛一般,用剧中武曌晚年的回忆来说,就是“无声地抹去我和他的爱情,只为成就李氏帝王的千古圣明”。

这个时候李世民的形象从天子变成了人君,观众在武如意的带领下,一步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玄武门之变在宫里是个禁忌,不是不能说,而是谁都摸不透作为当事人,幸存者,主谋之一的李世民心中是怎样想的,宫人只能默默在私下里加以揣度。

一旦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回顾这件事,难免会带有个人情感,因此除了当年秦王及其支持者,在多数人心里,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扮演的是一个心狠手辣的角色。但是武如意不一样,她不会从他人之口了解李世民,而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一点令李世民释怀,也是从这里开始,他会有意无意地,与如意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

白天,朝堂上,他努力化身神明,不流露真情实感,可是夜里到了掖庭,他能卸下这张帝王的面具,道出作为一个人的真实想法,无关史书记载,无关宫里闲言碎语,唯有真实二字,方解此刻心境。武如意在这一段里很知进退,李世民愿意和她聊天的时候,她就安安静静做一个聆听者。

李世民不在的时候,她一边照顾年老多病的彭婆婆,一边默默地用自己的办法,希望能够化解彭婆婆对李世民的成见。掖庭剧情进行到尾声的时候,彭婆婆误将惠儿认作毗沙门,厉声呼指毗沙门对惠儿的伤害,这个桥段比单纯原谅了李世民更高一着。

这里将人性与权力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彭婆婆无法以一己之力阻挡手足相残,无论是谁在玄武门之变中获胜,她都会对幸存者有所恨,她不希望失去三子中任何一个,但是总会有牺牲者和幸存者,她感受到了情之一字在帝王家的不堪一击,最终选择远离皇权,在掖庭了此残生。而李世民,也能从多年的忏悔之中走出一步,对武如意,也多了一分好感。世事难全,留白比说满更有余味,也更突出了戏剧中的矛盾之深。

上一页12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