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054A垂发红旗-16防空导弹陆军版性能解密
在谈及红旗-16时,外界往往更关注于054A型导弹护卫舰装备的海基型红旗-16,对于陆基的红旗-16A却少有提及。而事实上,红旗-16A对于中国陆军的意义,丝毫不亚于红旗-16对于海军的意义。在红旗-16A装备前,中国的主力中程防空导弹为红旗-2系列,该型导弹是前苏联SA-2防空导弹的方式版本.虽然创下过击落U-2高空侦察机这样的辉煌战绩并金新国多次改进,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红旗-2性能仍不可避免地全面落后于时代。有鉴于此,1999年,中国航天科技研究院开始在红旗-6系列近程地空导弹积累的技术基础上研制新一代中程防空导弹红旗-16,随后发展出陆用型号红旗-16A。大约于2005年,红旗-16正式开始研制,并于2006年11月第一次飞行试验获得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试射,2008年开始定型生产。由此,红旗-16A也创下了国内地空导弹研制压力最大、进度要求最高和型号研制到生产的最短时间记录。
图注:红旗-16A系统中的导弹发射车、相控阵雷达搜索车和指挥车(后右) 红旗-16A的发射车采用了泰安TA5350系列6X6越野车底盘,该车机动性能良好,能满足为野战部队提供伴随防空的任务需求,仅需13分钟就可完成从行进到发射准备的转换过程并攻击目标。从外观上看,红旗-16A的发射车很像红旗-9发射车的缩小版,二者都采用了多联装后置发射筒,且在驾驶舱与导弹发射筒间安排了导弹射手控制舱。红旗-16A采用垂直发射原理,能够全向攻击所有来袭方向的目标。 红旗-16A采用常规弹体布局,看起来无论是外形还是体积都很类似于美国的“标准”-2,更像俄罗斯的“山毛榉”。常规布局在设计上相对简单,且可以保持飞航段飞行中的升力,这也是目前世界各国主要中程防空导弹的设计惯例。但与同样采用常规布局的红旗-61/红旗-6D相比,红旗-16用边条取代了弹翼。这一设计有助于在大攻角飞行时使导弹保持较快的转动速度,从而提升过载能力、有效减少了脱靶概率。另外,采用边条翼也可有效缩减体积,可以一次性携带更多的导弹,提高抗饱和攻击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红旗-16A虽然看起来与“山毛榉”或“施基利”很类似,然而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血缘关系。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也即红旗-16A项目的负责人宗文波总工程师称,红旗-16/红旗-16A的制导体制、控制机制都与“山毛榉”/“施基利”不同。而且由于诸多新技术的运用,红旗-16/红旗-16A在包括射高、射低等关键性都超过了“施基利”/“山毛榉”。不可否认,“施基利”/“山毛榉”曾是红旗-16/红旗-16A研制过程中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然而后者绝非是前者的仿制品。红旗-16A在参考“山毛榉”的同时超过了“山毛榉”,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图注:发射中的红旗-16A 但这并不意味着红旗-16A。与红旗-16A体积相近的“标准”-2防空导弹,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时射程就已经突破了160公里,而体积远小于红旗-16A、被美国海军用作点防空武器的“先进型海麻雀”射程则超过了50公里。另外,红旗-16A最大速度只有2.35马赫,这一点比起“标准”-2的3马赫也有差距。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的中距防空导弹技术水平即使相比于美国30年的技术前都有很大差距,未来中国的中距防空导弹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的说来,红旗-16A仍然不失为一款性价比较高的中程防空导弹,该弹与远程的红旗-9和近程的红旗-7、红旗-17共同构筑了新时期中国国土防空体系的坚实堡垒。 |